金陵晚望的主旨,分析为何金陵晚望中说“一片伤心画不成”,而金
今天给各位分享金陵晚望的主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金陵晚望的主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语文的古诗鉴赏题应该怎么做?答题技巧和方法是什么?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关于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其他见前面讲义内容。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步骤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步骤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解答分析 古代诗人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7、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何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何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解答分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谒金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 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关于高考的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们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类型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旨】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 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命题类型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命题类型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要旨】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 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 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 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类型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要旨】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 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 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蕴。 【命题类型五】 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要旨】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 便于对话,自由灵活; 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 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烘托和衬托、对比与对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常见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可以印发给学生) 【命题类型六】 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 【答题要旨】 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 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对比、抑扬、铺垫、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 就其作用而言,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烘托、反衬、抑扬、形成对比等作用; 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 放在结尾呼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主题,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 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文意更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回答,如果从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题类型七】 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 【答题要旨】 “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题类型八】 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 【答题要旨】 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 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 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 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 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 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 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 ——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题九类型】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分析,并体现考生的态度和认识。 鉴赏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 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 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总说点题。 ,这只是我们就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带共性的命题所作的归纳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盖所有命题,因为命题是不受“规律”限制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究、。倘能如此,也许会为突破“现代散文阅读”这一难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
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其他见前面讲义内容。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步骤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步骤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解答分析 古代诗人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7、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何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何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解答分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谒金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 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关于高考的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们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类型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旨】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 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命题类型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命题类型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要旨】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 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 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 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类型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要旨】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 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 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蕴。 【命题类型五】 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要旨】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 便于对话,自由灵活; 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 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烘托和衬托、对比与对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常见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可以印发给学生) 【命题类型六】 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 【答题要旨】 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 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对比、抑扬、铺垫、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 就其作用而言,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烘托、反衬、抑扬、形成对比等作用; 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 放在结尾呼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主题,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 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文意更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回答,如果从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题类型七】 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 【答题要旨】 “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题类型八】 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 【答题要旨】 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 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 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 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 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 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 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 ——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题九类型】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答题要旨】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分析,并体现考生的态度和认识。 鉴赏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 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 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总说点题。 ,这只是我们就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带共性的命题所作的归纳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盖所有命题,因为命题是不受“规律”限制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究、。倘能如此,也许会为突破“现代散文阅读”这一难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
高蟾的《金陵晚望》和 韦庄的《金陵图》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何伤心?
金陵晚望 高蟾(唐)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意思是“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 [赏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高蟾是比韦庄略早的诗人 高蟾的《金陵晚望》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陵晚望》高蟾和《金陵图》韦庄 这两首诗的解释
金陵晚望高蟾(唐)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意思是“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 [赏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题金陵图作者: 韦庄题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