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症状

生活常识 2025-01-07 09:45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胆囊结石,一种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衡和胆汁淤滞的因素,都可能引发这场“石头”风波。从个别地区的居民、种族差异,到女性激素、肥胖、妊娠等,再到饮食习惯中的高脂肪食品、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可能成为“罪魁祸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或许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胆囊结石的症状。大多数患者毫无察觉,只有在体检、手术或尸检时才发现结石的存在,我们称之为静止性胆囊结石。也有患者的胆囊结石症状明显,表现为胆绞痛,甚至引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绞痛往往在吃油腻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足时发作,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胆囊结石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胆囊积液、黄疸等。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如Mirizzi综合征,更是病情复杂,需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治疗胆囊结石呢?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切除胆囊。微创手术是外科学发展的趋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恢复快、损伤小、疼痛轻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手术方法。手术治疗的指征包括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等。还有溶石治疗等方法可供选择。胆囊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通过口服特定药物可以扩大胆汁酸池,减少肝脏分泌胆固醇,使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从而有可能溶解消失胆固醇结石。溶石治疗的药物可能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使用时需要谨慎。

胆囊结石:体外震波碎石与饮食调养的综合治疗

胆囊结石,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其中体外震波碎石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有效方法。自1984年Lauerbwch首次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以来,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胆囊结石患者有了更多治疗选择。常用的震波碎石机如EDAPLT-01型,能够通过同步发出的震波将胆囊内的结石粉碎。在治疗过程中,B型超声实时成象被用来定位结石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1988年1月起已应用EDAP-LT01型震波碎石机治疗了数百例胆囊结石病例,取得了极高的结石粉碎率。经过一震波治疗后,胆囊结石的消失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治疗后的副作用轻微,如右上腹隐痛不适、胆绞痛等,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建议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

除了震波碎石治疗,饮食调养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与预防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饮食规则与禁忌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应该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植物油炒菜,以炖、烩、蒸为主,同时常吃些瘦肉、鸡、鱼等。促进胆汁分泌和松驰胆道后约肌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等也有助于利胆。

对于胆囊结石的患者,饮食禁忌同样重要。应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高脂肪食物、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以及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和烟酒咖啡等。这些食品可能会刺激胆囊收缩,导致胆汁排出困难,易诱发胆绞痛。

推荐一些食疗方法如玉米须炖蚌肉、鸡蛋黄瓜藤饮、四味饮和金钱银花炖瘦肉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清热利胆。

胆囊结石:检查与辩证

检查篇:

胆囊结石,这一疾病的诊断离不开影像技术的加持。单纯的胆囊结石通常不会引起黄疸和肝功能问题,因此传统的实验室检测往往无法揭示其踪迹。但超声检测常常能准确发现胆囊内的结石、胆囊壁的增厚以及胆囊收缩功能的缺失,成为诊断的先锋。若超声有发现,X线、CT等进一步检测可能会继续深入探查。口服胆囊造影能清晰显示胆囊内结石的影子,若胆囊管畅通无阻,静脉法胆囊造影同样可以捕捉到结石的踪迹。在CT扫描下,胆囊、结石和胆汁沉积物都无所遁形。

辩证篇:

胆结石,中医称之为胆石症,在我国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患者多喜静少动,体质偏胖,常有不吃早餐的习惯。胆石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从单纯的肝区不适到剧烈的胆绞痛,甚至引发黄疸和胆管化脓性感染。中医将胆石症分为胆囊结石、胆囊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治疗胆石症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无症状的胆石症可通过药物如鹅去氧胆酸进行治疗,严重者则需要手术。如今,先进的腹腔镜技术使得手术风险大大降低,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

温馨提示:

胆囊结石患者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各类粥品和米汤等。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疾病百科: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见于成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或混合性结石。患者在挂号时,可以选择消化内科或普外科。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同时辅以药物和食疗。预防方面需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关医院信息详见附录。

上一篇:脑出血后遗症抽搐怎么办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