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在深入探讨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后的病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源头可追溯到芳基硫酸脂酶A的髓鞘形成不良。
进一步探究其发病机制,我们发现,这一病症的根源在于编码溶酶芳基硫酸酶A(ASA)的基因MLD的突变。这个MLD基因位于22q13.3区域,其突变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组。Ⅰ型突变患者无法产生活力ASA,其培养细胞中无法检测到ASA的活性;而A型突变患者则能合成少量有活力的ASA。患者的表型表现取决于基因突变的类型:Ⅰ型突变的纯合子或Ⅰ型与其他突变的组合,临床上表现为晚期婴儿型;Ⅰ型和A型突变共同作用于青少年型;两个突变都是A型时则表现为成年型。除此之外,少数青少年患者并非由MLD基因突变引起ASA缺乏,而是由于溶酶体蛋白和硫酸脑苷酯激活因子(SAP1)活力正常所致。这类患者被称为“激活因子缺乏性异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其病理改变时,会发现MLD突变导致的ASA缺陷使半乳糖脑硫脂无法在溶酶体中正常水解。这种半乳糖脑硫脂会在神经组织的白质中积累,特别是在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和Schwann细胞中。由于其细胞毒性,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病变广泛涉及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外周神经。肾小管上皮细胞、肝脏Kupffer细胞以及胆管上皮细胞的病变也会导致乳头状瘤病变。通过病理学切片染色后,可以观察到微红色或微棕色的沉积物(与蓝色细胞核相对),呈现出“异染性”的特征。在溶酶体中,可以观察到脑硫脂的层状沉积。
了解这一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旅程,但透过这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和生物学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并为寻找治疗方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