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登革热传播效应隐性感染占比更多

生活常识 2025-04-11 12:14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介绍登革热:隐性感染与防控新策略

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涛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团队紧密合作,针对登革热展开深入研究。他们揭示了登革热隐性感染的状况及其在传播中的效应。在流行疫情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2:1。

登革热疫情爆发时,人们往往聚焦于显性感染群体,而忽视了隐性感染者的存在。这一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隐性感染者在登革热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对疾病的蔓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重要发现对于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具有关键的科学价值。相关论文《Evaluation of Inapparent Dengue Infections During an Outbreak in Southern China》已发表于国际知名专业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除此之外,还有两大杀手锏引人关注。首先是“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这一寄生性细菌。该细菌能使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法产生雄性后代,从而有效遏制某一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种群在某一区域的数量增长,甚至达到根除的效果。尽管这一方法不会使蚊子灭绝,但其作用已经相当显著。

第二大杀手锏则是投放带有共生菌的“益蚊”。这种方法通过在蚊子体内加入共生菌,使蚊子和细菌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由于这种新的组合来源于本地的昆虫和细菌,因此不存在变异的风险。实验证明,只要携带该细菌的蚊子成为当地蚊子群体的主流,登革热疫情就会得到有效抑制。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已经率先采用这种方法来抑制登革热的传播。澳大利亚自2011年起持续四年的释放试验,至今尚未发现任何负面作用。

这一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登革热的隐性感染状况,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防控策略。在应对登革热的战斗中,我们有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武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健康。

上一篇:糖尿病食谱之乌鸡的做法大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