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贴士:山楂配乌梅 对调治儿科病多有良效
源自《中国中医药报》的专稿
山楂,这种微温的果实,味道酸甘,深入脾、胃、肝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消食健胃、活血化瘀,并具备收敛止痢的功能。对于肉积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以及小儿的乳食停滞等问题,山楂都能展现出其卓越的疗效。
再说乌梅,其性味酸平,归于肝、脾、肺、大肠经。乌梅能够消乳食、敛肺、涩肠、止汗、生津以及安蛔。当这两种药物山楂与乌梅,被用来调治小儿常见的积滞、泄泻、虫证等,其效果往往出奇制胜。
让我们更深入地其机理。
一、消食开胃
小儿伤食泻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内经》中早已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由于小儿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极易导致脾虚胃弱。这时,我们可以运用以山楂和乌梅为主药的消食散,来开胃消食。再配合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葛根、藿香、广木香等,益气健脾养胃,这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认可。
二、健脾止泻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这时,自拟的小儿止泻散,以山楂、乌梅为核心,配合苍术、砂仁、陈皮、厚朴等,既能消食化滞,又能涩肠止泻。全方补而不滞,利而不燥,药味平和,对于小儿脾虚泄泻有极好的疗效。
三、驱虫止痛
山楂和乌梅都有良好的驱虫止痛效果。山楂擅长除绦虫,而乌梅则长于驱蛔虫。乌梅极酸,得酸则伏的蛔虫,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对于小儿肠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绦虫病以及气滞腹痛等,都可以使用山楂和乌梅进行配伍治疗,往往能增强行气消积、安蛔止痛的效果。
山楂与乌梅在中医儿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消食开胃到健脾止泻,再到驱虫止痛,这两味药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疗效。对于小儿的许多常见病症,都可以考虑使用这两种药物进行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