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制度透明度不高 无以破解“血荒”常态化
近年来,全国多地频发的“血荒”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公众对于血液供应的紧张状态一直呈现常态化,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公众的献血热情不高,以及对献血制度的不信任。这一严峻的形势对于血站及献血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公众的疑虑中,“无偿献出的血液被当做肥料浇灌兰花”以及所谓的“‘血库’变‘金库’”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传闻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献血热情,更是让公众对血站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各地血站的采血工作也因此面临巨大困难。
相关部门对此给予了坚决的辟谣。他们明确指出,根据2005年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规定,血液的费用主要用于采集、储存、分离和检验等方面,血站不存在利用无偿献血盈利的问题。各地的血液中心也解释说,每一份血液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两次重复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等十多项基本检测,这些费用都是国家物价部门统一核定的。
尽管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解释,公众心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如果血站没有谋取利益,那么为什么血液采集、存储和消费等流程的成本不公开呢?
针对这一信任危机,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除了信息公开,还应该主动与献血者形成良性互动,如为献血者提供免费体检、组织献血者夏令营等,以进一步增强公众对血站的信任度。更有专家提出,相关部门应该逐步承担血液采集、储存等中间费用,真正实现从无偿献血到无偿用血,充分展现无偿献血事业的公益性。
祛斑宝网小编认为,赢得公众的信任是采血机构营造良好献血氛围的基础。只有让用血的成本公开化、透明化,才能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公众的献血热情,还能破除部分地区血液供应紧张呈现常态化的现象。只有建立了公众与血站之间的互信关系,我们才能真正解决血液供应紧张的问题,为需要血液的患者提供及时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