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我国20年内饮用水水源不可能全面达标
随着微微健康网的报道,中国将于今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饮用水新标准,这一标准的升级可谓是备受关注。新标准将旧标准的35项水质指标扩展至106项,显示出中国在饮用水安全领域的决心和投入。尽管标准在提升,但现实情况却让人堪忧。
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第六届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秘书长刘文君针对自来水供给问题发表了观点。他指出,尽管中国的水质标准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实际水质情况却难以达到这一标准。
据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的普查结果显示,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58.2%。尽管这个数据相较于过去有所进步,因为此次统计范围涵盖了城乡,且是历史上首次统一城乡标准,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刘文君强调,给水处理的首要目的是控制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当前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微生物学指标不达标。他进一步指出,在统计中有超过一半的水质不达标,主要原因在于细菌学指标,包括细菌、浊度、余氯等。
面对新的饮用水标准,刘文君表示,要在复杂的水源条件下达到全面达标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解释说,原始水质复杂多样,难以完全达标。对此,他个人持悲观态度,预计在未来20年内,全国的饮用水水源很难完全达到标准。
面对这样的挑战,刘文君表示,中国的给水工作者正面临着世界上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如何将世界上最复杂的水源转化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水质。他建议,对于自来水的用户来说,为了保证安全,安装净水器或烧开饮用是最明智的选择。
虽然新的饮用水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在饮用水安全领域的努力和决心不容忽视。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技术进步和策略调整,为全民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