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要适当静要得法
在古代智慧的熏陶下,我们不难发现养生之道的精髓在于“动以适度,静以得法”。正如那句名言所强调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并非盲目,而是需要明智的选择和恰当的节奏。
过度运动与过度静逸,均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合,都指出劳动或运动过度会损害身体,容易导致疾病缠身,甚至缩短寿命。美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长期剧烈的运动并不利于长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运动是重要的一环,但特别强调要适量。
近年来,关于运动与健康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认识到只有轻度和中度的运动才能真正有益于健康。快走、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心、肺功能,使身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过于剧烈的竞技性运动,如拳击、高强度的短跑等无氧代谢运动,虽然能展现瞬间的爆发力,却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这类运动过程中,尽管心肺努力增加氧气供应,仍无法满足四肢肌肉的急剧需求,导致身体重要内脏处于缺氧状态。这类剧烈运动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除了运动,养生之道还强调“静”。这里的“静”,并非单纯的静止不动,而是指身心的宁静。过于久坐或卧床,可能导致杂念丛生,反而使身体感到不适。真正的养生之道,要求放松全身肌肉,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的境界。
如何做到“入静”呢?关键在于“心神专一”。许多长寿的科学家和思想家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勤于思考,更懂得如何在忙碌中保持身心的平衡。如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孟轲和庄周,都活到了高寿。他们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心神专一”,这也是一种入静的妙法,有助于健康长寿。
在养生过程中,无论是保健养生还是调养疾病,都应注意入静。患病后的人往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果不注意排除杂念、专心保养,即使整日休息或到疗养院休养,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除了适当的休息和环境选择外,更重要的是清除杂念、达到“清心”的境界。只有这样,再配合其他养生方法,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动”要动得适当,“静”要静得得法。更值得一提的是要做到动静结合、劳逸相济。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比重是关键所在正如百岁健康老人苏局仙所说:“人的养生法只有动静二字。”只有在动静之间取得平衡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长寿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