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的真相,三国同盟到底是怎么
同盟条约的起源与二战初期的风云变幻
在《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中,我曾提及“同盟条约”的起源。这一条约最初由驻德大使,后来的甲级战犯大岛浩中将,在大约1938年开始背着与外务省与德国人私下协商。最初只能被动应对,但海军省的三驾马车米内光政和井上成美等人坚决反对这一协议的签订。这场斗争充满艰辛,因为当时海军内部亲德派势力正在壮大,再加上陆军和社会上的右翼舆论的压力,使得三驾马车的反对声音几乎被淹没。与井上成美不惧生死威胁,写下遗书继续反对,最终迫使米内光政利用手中权力为谋得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位置,以保护他远离战火。
诺门罕事件让这一切发生了转折。1939年7月,关东军的服部卓四郎和其他两位将领招惹了苏联人,引发了诺门罕事件。日本原本指望由于的备战需求,苏联无法全力增援东线。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诺门罕战火正酣的8月23日,斯大林与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没有了包袱的苏联不仅不需要抽调东线兵力,反而将西线的兵力向东调动,将关东军打得溃不成军,其中第23师团更是遭受重创。
这一败仗让从陆军到都颜面扫地,迫使平沼骐一郎首相辞职。一时间,关于三国同盟的议论不再被提及。但日本始终未放弃加入的可能,与此德国也在寻求与日本的再次合作。1940年9月7日,通过德国外长派遣特使斯塔默来与日本重新商讨三国同盟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和斯大林瓜分波兰开始,各国纷纷宣战、站队。但在这一时期,战争并未全面爆发,甚至有人称之为“虚假的战争”。到了1939年底至1940年初,和斯大林开始采取行动。突然发起的闪击战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尤其是1940年5月后,突然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地。接下来的事态发展令人瞩目:5月14日荷兰投降;17日布鲁塞尔沦陷;到了5月底,因德国人的失误才让的奇迹出现;而在6月10日,法国的首都巴黎落入手中。面对这样的局势,日本军部和中最流行的说法变成了“不要误了班车”。海军的态度也从反对转为赞成与德国的合作。
面对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和德国人的强势进攻,日本不得不重新考虑与德国的合作关系。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是否应该加入同盟,而是如何赶早加入,以免错过机会。这种转变反映了二战初期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日本在其中的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