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医院血荒 应先打破“旁观者效应”
昆明,这座人口超过600万的城市,正面临着一场十年未遇的血荒。通常情况下,安全的血液储备量应在40万至50万毫升之间,昆明的中心血库存量却仅有2万毫升,仅达标库存量的二十分之一。这一严峻形势导致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不得不自行联系血源,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困境。
每年冬季,都是献血的淡季,但昆明的血荒状况尤为严重,使得我们措手不及。从依赖陌生人的公益献血,转变为患者自救的熟人社会,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和挫败。与此北京、南京、威海等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血荒警报,医院的病人面临着择期手术的无奈。
自我国自1998年起实施无偿献血至今已有12年,然而从各地频频告急的血荒来看,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稳定献血机制尚未形成。深入其原因,冬季血荒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天气寒冷和大学生寒假的离开。
仅仅因为这两个原因并不足以解释血荒的频发。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和反思:为什么公众在面对献血时的热情如此容易熄灭?为什么除了大学生之外的社会群体不能更多地参与到献血中来?
在心理学上,“旁观者效应”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答案。很多时候,面对单独的任务,个体的责任感会很强,但当一个群体共同面对任务时,每个个体的责任感会被削弱,面对困难或责任往往容易退缩。无偿献血在某种程度上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很多人并非没有爱心,他们在遇到需要用血的个体事件时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但在面对常规献血时,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却被稀释。
除此之外,献血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血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各级部门在这12年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宣传献血有益身体的医学知识、加强采血安全性保障等,但对民众责任感的培养却缺乏足够重视。献血的繁琐程序、费用减免的不便以及献血管理和使用的不透明都打击了人们的献血热情。
正如白岩松所言,“我们要被迫地感谢一下血荒”。血荒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能引发全社会的反思。我们需要从打破“旁观者效应”入手,进一步完善献血机制。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献血中来,扩大宣传,积极开拓新的供血群体。加强信息公开,让每一份献血的去处都能为公众所知晓,满足献血者的知情权,让他们感受到爱的传递。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摒弃旁观者心态,真正把自己当做这个爱心社会的一分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荒问题,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这场血荒提醒我们,社会的温暖和爱心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