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坑杀,比活埋残忍百倍,
在古代战争中,处置敌军的方式众多,其中涉及敌军尸体的处理方式尤为震撼人心。我们常能在古籍中看到“坑杀”这个词,那么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否如我们字面理解的“挖坑活埋”呢?
根据史书记载,“坑杀”记作“杀”。在古代,“坑”字并未出现,而“”字的释义也并非是“挖坑”。实际上,“”字最初指的是门楼,“杀”并非人们普遍理解的“挖坑活埋”。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杀”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例子来理解这个词。例如,在战国时期,军事家公孙起,曾为秦若昭王在六国的战场上征战。其中,秦国以残暴出名的猛将白起,曾杀敌国投降的450000名士兵。这样的残忍行为数量之大,让人震惊,也导致了民间有流传吃“白起肉”的说法。虽然百姓害怕白起,但在中国历史上,白起为秦国的统一天下起到了推动作用。
再比如,在汉朝的史书《汉书》中记载,在王莽篡取汉朝权力后,曾下令处理反对他的臣子,如刘信、翟义等人,全部以“杀”的方式灭其九族。王莽还让人将敌人的尸体堆积成山,覆盖上黄土,筑成高大的“京观”,以震慑其他反对势力。这里的京观,就是高大的门楼的意思。这一做法在古代的战场上早已存在,将敌方的尸体堆积成小山模样,再用黄土覆盖,尸体越多,京观也就堆砌得越高。
想象一下,当年白起将好几十万的赵国士兵杀掉筑成的尸堆是何等的恐惧。其他国家的士兵看到这么高的尸堆,恐怕就会胆怯到不敢与秦国战斗了。杀筑京观作为威慑敌军的一种方法,在古代十分流行。无论是在晋国与楚国的战争,还是在秦国的战争中,都有杀筑京观的记录。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坑杀袁军士兵,《晋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有相关记载。由此可见杀在当时十分普遍是昭告天下最好的证明。
经过上述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处置的四百六十个儒是被杀了。杀这种方法一直持续到明朝时期仍然被使用。在明朝时期倭寇入侵中国被明军打败后其尸骨也被筑成了京观以震慑倭寇不敢再犯。然而历史的风尘已经将这些战事掩盖今日我们已经无法再见到那些京观但它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仍然深深地写在了那个时代里。当今的中国已经迎来了和平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刻警惕避免再次发生血腥的战争。
因此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避免战争再次发生。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研究历史了解过去的种种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