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总是又爱又怕
在这个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那个能让自己心灵得到归宿的人,渴望拥有一段亲密的关系,就如同渴望回到母体的怀抱,感受那份温暖与宁静。现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当真正面对那个期待的人时,我们可能会体验到伤心、愤怒、无奈,甚至感觉彼此之间的距离永远无法跨越。
深入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实际上是两个独立个体及其背后家族历史的交融。当两个人相遇,他们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相遇,更是他们各自成长经历、人格特征以及家族信念的交汇。这些经历与信念在彼此的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爱与肯定、能够自由成长的人来说,他们在建立关系时往往更具适应能力。他们的内心拥有足够的安全体验作为基础,这帮助他们更有能力去包容彼此的差异,信任对方的情感,从而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幸运。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伤害,这些创伤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建立关系时的表现。他们的困惑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对对方造成困扰,甚至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破坏掉一段关系。
在生活中,有一种人,他们在建立亲密关系时,情感变化极为迅速。他们可能会很快与对方打得火热,创造出一种高热场景,但转眼间,他们可能会发现对方身上存在某些无法接受的特质,情感瞬间冷却,让对方措手不及。这种快速变化的情感,实际上源于他们内心的虚弱和不完美。他们需要一个完美的影像来支持自己的自恋,当这个影像破灭时,他们的情感也会发生剧烈变化。
还有一种人,他们在面对深爱的人时,爱得越深,恐惧也越重。当他们感觉到那个人对他们越来越重要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选择先一步离开。这种模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抛弃的恐惧。为了避免再次经历那种痛苦,他们选择先离开。
这些故事虽然令人心痛,但它们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与耐心,愿意深入自己的内心,理解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就有可能找到那个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归宿的人,建立起一段稳定而亲密的关系。
不要放弃希望,不要害怕失败。当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放下恐惧与疑虑,我们就有可能找到那个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温暖与宁静的人。让我们一起回到母体的怀抱,感受那份亲密与安宁吧。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情感的波动如同波澜壮阔的海洋,时而平静,时而狂风巨浪。对于所爱之人,我们往往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但在这纽带之下,也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对于孩子来说,被所爱之人抛弃的恐惧如同梦魇般存在。这种恐惧并非只发生在现实的分离,即使在孩子的幻想中,也可能出现。比如被寄养在其他家庭,单独留在医院,与父母走失,或是在幼儿园被晚接等情况。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父母的照顾才能生存,当父母不在视线之内时,他们会感到强烈的恐惧和无助。这种恐惧可能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对他们幼小心灵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他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早年所体验的被抛弃的恐惧可能会再次被唤醒。当他们无法承受这种恐惧时,可能会选择先离开所爱的人。在感受层面上,他们试图通过掌握关系的主动权来避免被抛弃的痛苦。
有些人爱发脾气,他们内心的恐惧可能是主要驱动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压抑恐惧,就像战士在战场上勇敢地战斗以抵御内心的虚弱。发脾气只是他们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在最善待自己的人面前释放压力,因为这些人不会因他们的坏脾气而离开。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时会对最亲近的人产生“你欠我的”这种感觉。当我们对某人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愤怒。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制造对方的内疚,从而实施强烈的控制。但有时,这种控制方式对关系的破坏性极大。
有时,我们对所爱的人会有强烈的恨意。其实,恨就是未被满足的对爱的期待。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全情投入的爱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当我们发现有人分享了母亲的爱时,恨意便开始滋生。恨的背后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没有得到满足。
在亲密关系中,当我们感觉对方对我们越重要时,我们往往越期待获得他的全部。但我们往往无法完全拥有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种现实让我们感到挫败,甚至可能让我们对所爱的人产生恨意。
例如,“我痛恨你,因为你对我太重要了”。在一段关系中,当我们感受到对方的重要性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希望对方能全部属于自己。当现实与期望产生落差时,我们可能会陷入对所爱之人的恨意之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爱之深,恨之切”。一个来访者看到我记录本上的其他来访者姓名而感到愤怒,因为他意识到我并不只属于他。这让他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的地位微不足道,难以承受这种不对等的感觉。他的恨意源于他对我的高期待和对关系的渴望被满足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无法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挫败感最终转化为对他所爱之人的恨意。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感情中并非独一无二的存在时,他的内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觉得自己变得弱小、卑微,仿佛失去了所有的价值和被爱的感觉。这种痛苦的感受让他难以承受,于是他选择了用愤怒的方式来逃避这种内心的煎熬。当愤怒的火焰愈发难以控制时,他最终将怒火发泄到了我身边。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期待伴侣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需求,成为我们的知己。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建立对现实的接受能力,他们依然残存着婴儿时期的全能感,期待自己能像上帝一样拥有满足所有需求的能量。他们希望伴侣能够完全理解他们,仿佛对方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导师或者完美伴侣。当对方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期待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被伤害,甚至愤怒爆发。
他们理想化自己的伴侣,将对方塑造成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在初识之时,这种理想化会让人感到愉悦和自豪,因为被崇拜和肯定的感觉是令人舒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理想化的人可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无法永远满足对方的完美期待。而理想化对方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期待从对方身上找到缺失的自己,或者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港湾。这种理想化的过程往往导致双方逐渐失去真实的自我,关系也变得越发脆弱。
对于理想化伴侣的人来说,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对自己缺乏确定感。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魅力不足或能力有限。为了维系这段关系,他们可能会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唯唯诺诺。他们的这种表现往往让对方觉得无法触及真实的自己,从而失去信任。最终,双方都在这段逐渐远离真实自我的关系中感到疲惫不堪,关系也可能因此破裂。
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双方都应该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需要刻意迎合对方的期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段关系中找到真正的舒适和幸福。否则,我们都可能陷入失去自我、追求完美的误区中无法自拔。我们需要学会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真实的自我接纳和尊重对方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健康、长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