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白毛女》编导称好高骛远导致经典舞剧少
在辽宁芭蕾舞团,我们迎来了著名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编导之一林泱泱先生,他此次担任辽芭演员考评的评委。年过六旬的林先生仍然活跃在芭蕾舞界,不仅从事编导工作,还致力于教学工作。除了脍炙人口的《白毛女》,他还创作了如《雷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芭蕾舞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外舞蹈比赛中屡获殊荣。
谈及芭蕾舞剧创作,林先生对《白毛女》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这部闻名海内外的芭蕾舞剧最初源于一个教学小品,由上海舞蹈学校的胡蓉蓉和叶涛两位老师共同创作。在1964年初步发展成小型舞剧后,又在1965年改编成大型芭蕾舞剧。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创作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新突破,林先生坦言将民族艺术与芭蕾艺术相融合是最大的难点。《白毛女》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化的芭蕾舞剧,为中国芭蕾舞创作奠定了基础。
尽管《白毛女》至今仍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当下为何难以出现类似的经久不衰的舞剧作品呢?林先生认为,《白毛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从文学作品到歌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已经深入人心。而一些现代编导未能真正深入研究和创作舞剧,缺乏深入研究舞剧的创作规律。一部经典舞剧的产生需要时间打磨和观众的认可,而非匆忙上阵为评奖而创作。
在林先生看来,舞剧创作应该回归本土,反映中国观众熟悉的喜闻乐见的题材。他强调,脱离本土观众认知范围与欣赏需求的作品很难得到认可,更无法成为经典。那些真正经典的舞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融合了西方古典芭蕾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舞剧创作者应该深入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点,创作出既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又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在与林先生的交流中,我们深感他对芭蕾舞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的创作经验和对舞剧创作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追求艺术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应该铭记经典,不断,以期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舞剧作品。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满足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