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消费者不必迷信零添加
一、关于添加剂合法使用下的安全性
不必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过度担忧,只要它们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就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并发挥防腐保鲜、改善口感等必要功能。想象一瓶新鲜的果汁,其中的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得果汁保持原有的新鲜味道;而增稠剂则能让食品的质地更加细腻顺滑。这些都是添加剂的积极作用。
我们必须严格区分“非法添加物”与合法添加剂。很多公众对于这两者并不了解,往往混淆概念。合法添加剂都是经过严格审批,且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明确的工艺必要性。比如面包中的酵母,它属于合法的添加剂,帮助面包发酵,让面包更加松软可口。
二、“零添加”标签背后的真相与潜在风险
“零添加”食品标签在市场中备受追捧,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部分“零添加”食品为了保持口感,可能会增加糖、盐等成分来替代化学添加剂。过量摄入这些成分可能导致热量或钠含量超标,长期如此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即使食品宣称“纯天然”,我们也应警惕其中的安全隐患。许多天然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如散养的鸡蛋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未经过规范消毒处理的蔬菜可能携带致病菌。“纯天然”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
三、消费者指南: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而非单一的标签。在购物时,优先查看配料表及营养标签,全面评估食品的糖、盐、脂肪含量。我们也要科学认识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了解添加剂的作用与必要性。合理使用添加剂有助于平衡营养、口感和保质期需求。例如,代糖产品能帮助减少糖的摄入,而维生素强化剂则能补充我们的日常营养需求。
在此,我们呼吁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知识,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权威渠道的学习与了解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关键,让我们基于科学依据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与生活品质。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生活品质,让我们一起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