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春节特色?浙江人的风俗习惯
今天给各位分享浙江春节特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浙江春节特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浙江省嘉兴市的春节习俗
本周日即将迎来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嘉兴论坛网友“梅干菜”发帖,介绍了嘉兴的“过年”习俗和文化渊源。帖子不仅令大伙儿的回帖兴趣高涨,更引来网友“大光明”的帖子《也说嘉兴民间的“过年”习俗》。两篇美文从“年文化”和“年美食”两个不同的角度相互呼应,用生动而又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年味十足的风俗画,让人移不开眼睛。 原帖节选 《嘉兴民间的“过年”习俗》——网友“梅干菜” 嘉兴人过年一般从腊月廿三(俗称“过小年”)开始,这一天,各家各户开始送灶君菩萨上天…… 大年三十,即除夕……这天晚上,有的小孩闹着要和大人一起守岁,但大都熬不到半夜就睡熟了,长辈便将新衣、压岁钱等放在小孩的床边和枕头底下。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才改称春节。旧时,年初一凌晨,嘉兴居民去南门外小曹王庙抢烧头香,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向长辈拜年,长辈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年初一早餐盛行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也有吃米粉圆子的,意为“团团圆圆”。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地”,见面互祝“蚕花廿四分”,祈蚕茧丰收。 正月初三是“小年朝”,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旧时,女婿都选定此日到岳母家拜年。而王店一带称年初三为接灶神日,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上元节”……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收灯。 《也说嘉兴民间的“过年”习俗》——网友“大光明” 一是做年糕。做年糕,我们叫做糖糕,要磨粉,有水磨粉和干粉之区别……磨粉叫纤磨,一边磨,一边猜谜语“石山高,石山低,石山腰里雪花飞”。海宁、桐乡一带都是打糯米年糕,又大又糯;嘉兴北部一带多以做松糕为主,叫“擦糕”;嘉兴附近大多做“印板糖糕”,印板用桃木、银杏木雕刻而成,以寿桃、鲤鱼、双鱼为图案。 二是发络笋。买来笋干放在淘米泔水里,浸泡上几天几夜,然后在大锅里煮,这时弄堂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老笋干的酸烹气,就像现在小区里弥漫着氽狮子头的味道一样……过年就是络笋烧肉;还有一种是蹄髈,蹄髈有走油和不走油两种烧法。这就是过年的味道。 做年夜饭的鸡,叫“过年鸡”,褪毛的时候翅膀上和屁股上的鸡毛要留一点,不能全部拔光……年夜饭有虾,叫做“弯转”,有飞龙活跳的意思……有两个素菜是必须要的,一是毛芋艿,一是慈姑,毛芋艿叫“毛一千”,意思是赚钱毛毛叫一千一千地赚。慈姑叫“有底桩”,意思是做事有靠山。 到吃年夜饭时,全鱼、全鸡、全鸭、蹄髈等几个大菜是不能碰的……这几个菜天天端出端进,一直要到确定没有客人再来时的一批客人,才能动筷子。 大年初一起来,向大人长辈拜年,每人五分钱的拜年钱。大家兴高采烈上街去游玩,当时有一句话叫“看烧卖,吃花纸”。现在烧卖一年四季都有,以前只有春节期间才有;“花纸”就是年画。烧卖是吃的,年画是看的,因为没有钱,只能看烧卖了。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嘉兴举办过一两次盛大的元宵灯会……现在吃年夜饭上馆子,夜里看春晚,爆竹烟花放到震耳欲聋,半夜里起来“偷菜“,拜年钱拿拿好几千,节日旅游跑到天南海北,跟原来不好比了。想到农民工回家买不到座位票,挤几十个小时的车也是苦的。
作文(嘉兴的民风民俗)最好是过春节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 春节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当想到春节,我便想起去年春节我和爸爸放鞭炮的情景。 记得年前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妈妈又是买菜又是买春联又是包饺子。我们小孩却不像大人那样忙。大年三十那天,妈妈让我和爸爸贴好了春联,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记买鞭炮了。我们爷俩就决定一起下楼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上,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反正各种各样的鞭炮说也说不完。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冲天炮又叫二踢脚,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得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 到了中午,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爸爸也拿出了我们买的鞭炮。点上火只听到鞭炮辟天开地的响了起来,整个楼层都回荡着鞭炮声。我躲在远处捂上耳朵,直到鞭炮声结束,我才敢走到近处看一看。接着,爸爸又拿出一个二踢脚,把它拿在手中,点上火只听到“嗖”的一声,二踢脚像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兴得拍着手,难道真正的火箭就是这个原理发射上天的吗? 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天空中闪耀着五彩的礼花。我点燃了一个刺花炮,刺花炮“刺刺”的发出耀眼的火花。我把手舞动起来,刺花炮跟着我的手臂舞动,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接着,爸爸开始放最美丽的礼花炮。点上火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从礼花炮的炮管中冲上天空,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快到的时候,只听到“嘭”的一声,从炮管后面冒出一股黑烟。我和妈妈吓了一大跳,只见爸爸的手和脸被熏的乌黑。我和妈妈看到爸爸这个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爸爸哭笑不得的说“都是劣质炮惹得祸,以后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卖劣质炮了!” 这个除夕我过的真得很快乐,这是我最快乐的春节了。 2.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都不敢来伤害人们了.以后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我喜欢春节,每年的春节我都要去花市.花市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店铺里的人在大声喊叫着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卖艳丽多彩,芬芳迷人的鲜花,有的卖可口的爆米花和好喝的饮料,还有的卖各式各样的玩具. 近年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各国的领导人也开始在春节的时候,发表讲话或文章向在本国的华人表示节日的祝贺,中国的春节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春节民风民俗及寓意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春节民风民俗主要有捣年糕、烧头香、卖技、杨府爷信俗与“太平龙迎新春”、多神信俗与“莒溪刀轿”、妈祖信俗和“妈祖巡安”活动等。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地处浙江东南,现有人口130多万,大都为明清时期闽地移民后裔,闽、越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苍南县多元宗教信俗文化。 浙江温州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温州有哪些春节习俗?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浙江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过年那些事儿#春节习俗民风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