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中国哪地方
今天给各位分享普通话的由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普通话的由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普通话的由来历史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扩展资料 推广过程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存在“区域文化岛”的现象,这些“区域文化岛”保留了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补,,需要有一种共同语来消除“区域文化岛”,将中国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来。 不过推广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恰当处理好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协调性。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消除沟通障碍,在推广当中的确出现了消灭方言的现象(例如南宁的平话与白话),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因为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积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因为多样性,这个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为多样性,生物圈才能维持平衡,保证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能够正常的进展下去。 语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才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因为多样性,才不会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同样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普通话
普通话的由来?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 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扩展资料 普通话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 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 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表达性 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能够较强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普通话
普通话来源于哪个地方?
普通话来源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一些语词当地极少使用则在其它地方采音)。1953年当时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进行了语音采集。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600多年形成标准音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决策迁都北京。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军事隔离区,实际上也是一片无人区,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 早在明朝,官方语言为南京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标准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移入数十万人口,随之而来的南京官话又成为当时北京官话语音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受北京官话影响很深,演变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比如直接、清晰、明确。也许这些恰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从清末到民国,再经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新中国普通话的前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普通话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主要有共生、互补、雅俗三个方面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二者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中,执行公务、开展教学、公共场所、不同区域人们的口语交流可以使用普通话,以免产生歧义或误解,回家后或同乡之间可以使用方言更便于情感的交流和表达。 ,普通话与方言是互补关系。普通话可以补充方言沟通面狭窄的缺陷,扩大了方言区人们口语交流沟通的范围。方言词汇也为普通话的基础词汇,提供了不断得以补充、扩大的源头活水。 第三,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是雅俗关系。普通话从北方方言中来,又是北方方言的提炼与提高。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北京语音的精髓部分,不符合普通话要求的北京土话会被排除在普通话语音之外。同样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但不符合普通话要求的北方方言中的词汇,也进不了普通话的词汇系统。 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的由来历史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扩展资料 推广过程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存在“区域文化岛”的现象,这些“区域文化岛”保留了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补,,需要有一种共同语来消除“区域文化岛”,将中国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来。 不过推广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恰当处理好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协调性。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消除沟通障碍,在推广当中的确出现了消灭方言的现象(例如南宁的平话与白话),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因为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积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因为多样性,这个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为多样性,生物圈才能维持平衡,保证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能够正常的进展下去。 语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才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因为多样性,才不会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同样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普通话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