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2015年叫什么?2015年12月17日中国在哪里发射
今天给各位分享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2015年叫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2015年叫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什么是暗物质粒子特性是什么?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叫啥
我国暗物质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暗物质 Dark Matter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几十年前,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现在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现在还是个谜,如果假设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亚原子粒子的话,那么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与观测相一致。不过,最近对星系以及亚星系结构的分析显示,这一假设和观测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为多种可能的暗物质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小尺度结构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环境的研究可以区分这些潜在的暗物质模型,为暗物质本性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大约65年前,第一次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当时,弗里兹·扎维奇发现,大型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一无所知,到了80年代,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在引入宇宙膨胀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意识到没有足够的物质能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及其特性时,暗能量出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从微观上讲,它们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质一样,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与普通物质成团并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并且在宇宙中几乎均匀的分布。所以,在统计星系的能量时会遗漏暗能量。,暗能量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物质密度和由暴涨理论预言的临界密度之间70-80%的差异。之后,两个独立的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暗能量占主导的宇宙模型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型。最近威尔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观测也独立的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使它成为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也改变了我们对暗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而且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什么?
我国首个天文卫星叫悟空号; 悟空号是我国第一颗天文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先导专项的首发星,于2015年12月17日发射升空。其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线电子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进行天体物理研究。 悟空号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尤其适合寻找暗物质粒子湮灭过程产生的一些非常尖锐的能谱信号,堪称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扩展资料 优势 与国际上其它暗物质探测卫星相比,有三个显著优势。 一是能够测量的宇宙线的能量非常高,可以测量到104个GeV;二是能量分辨率高,可以达到1%左右,测得比较准;三是测量能量的本底比较低,也就是区分电子和质子的能力非常强。 参考资料新华网—我国首颗天文卫星“悟空”取回“真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悟空号
我国首个天文卫星叫什么
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现代火箭渊源于古代火箭。宋代,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古代火箭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形。作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相当于现代导弹武器的弹头。箭的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的作用。 我国明代,发明了一种“一窝蜂”火箭,一次能发射32支火箭,杀伤力较大,曾在战争中使用。另一种用于水战的武器“火龙出水”火箭,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头、龙身和龙尾,龙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龙体外周装有4个火药筒。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飞行,继而点燃龙体内的数枚火箭,再度加速。通过多枚火箭联用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以在水面上飞行数里之遥。我国古代这种多级火箭设计思想是极有创见的。 中华民族虽然有着古代高度文明,但在尖端技术方面,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是一片空白。我国是古代火箭的发源地,在现代火箭技术研究上我们更不能落后。1956年10月1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任院长。把研制导弹和火箭技术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一个主攻方向。1958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一方面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和发射场的建设,一方面开始仿制前苏联P-2近程地地导弹。仿制工作的开展,加速了我国掌握导弹、火箭技术的步伐。 1960年前后,我国又从全国各学校挑选了几千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们满怀献身祖国尖端事业的豪情,投身到火箭技术队伍的行列中,技术队伍得到迅速扩大。,当我国仿制P-2导弹工作进入阶段时,前苏联撤走全部专家。由于这一突然行动,给我国导弹仿制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但也从反面激发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他们刻苦学习、边学边干,克服工艺技术、器材设备以及火箭燃料等方面的困难,把仿制工作继续推向前进。1960年11月5日,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仿制的导弹,于是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发射获得成功,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历史上新的一页。通过中近程火箭的研制,我国年轻的火箭研发队伍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表达了我国人民发展航天技术、向宇宙空间进军的强烈愿望和决心。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1964年11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的基础上组建运载火箭研究院。这时,我国研制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条件已经成熟。 1965年1月,钱学森上书中央提出,自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对这些新技术都有过研究,现在看来,研制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进一步发展中远程火箭,即能发射一定重量的卫星。计划中的远程火箭无疑也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1965年4月,国防科委提出了1970~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由当时国防部五院转成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研制。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以科学院为主,第四机械工业部配合研制。搞人造卫星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正式实施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研制计划。确定卫星起点要高,在技术上要做到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的目标。卫星入轨后要抓得住、测得准、预报及时。为保证第一颗卫星发射需要,在全国疆域内建立相应的观测网、信息传递系统和计算机控制中心。 196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1”号;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1”号,采用两级液体燃料火箭加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组成,计划在1970年发射。 这时“文革”风暴已经起来,为了把“文革”的干扰和影响减至最小,也为了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空间研究机构集中起来,形成拳头,实行统一领导,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兼任院长,列入军队编制,由国防科委直接领导。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成功,我国的多级火箭技术取得突破,为发射“长征1”号火箭奠定了基础;,早在1967年第一个卫星发射工程已经完工。1970年4月2日,周恩来召开会议听取“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火箭情况汇报。4月23日毛泽东亲自批准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宣告我国也进入了航天时代,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为多面球体,重173千克,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发射过程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李福泽统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 4月1日,“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运载火箭运至靶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每进入一个新的试验阶段,基地都要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完毕,基地指挥部决定将发射时间确定为4月24日21时,栗在山、李福泽和钱学森郑重地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中央专委当晚就批准了发射任务。 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红1”号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并及时报告跟踪情况。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全球。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1”号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5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1”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1”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1”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东方红1”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1”号运载火箭(CZ-1)载着“东方红1”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4条2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44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1”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知识点 “东方红1”号卫星目前状态 2009年2月1日15时08分32秒根据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数据写出来的。 纬度64?02度;经度35?07千米;轨道倾角205?64度;运行周期110?6分钟;速度7?55千米秒;高度728?25千米;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
我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是啥时间?
我国首个天文卫星叫悟空号; 悟空号是我国第一颗天文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先导专项的首发星,于2015年12月17日发射升空。其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线电子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进行天体物理研究。 悟空号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尤其适合寻找暗物质粒子湮灭过程产生的一些非常尖锐的能谱信号,堪称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扩展资料 优势 与国际上其它暗物质探测卫星相比,有三个显著优势。 一是能够测量的宇宙线的能量非常高,可以测量到104个GeV;二是能量分辨率高,可以达到1%左右,测得比较准;三是测量能量的本底比较低,也就是区分电子和质子的能力非常强。 参考资料新华网—我国首颗天文卫星“悟空”取回“真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悟空号
我国首个天文卫星叫什么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