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为什么变来变去?月亮的变化规律
今天给各位分享月亮为什么变来变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月亮为什么变来变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月亮为什么会变?
月相变化使得月亮变成月牙的形状。 月相成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1、朔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 2、上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 3、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黄经差为180°。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扩展资料 月食现象 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约5°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不为人们所注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球 (天体名称)
为什么月亮会变成月牙?
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几乎天天不同它有时圆得像个盘;有时却缺得像半个烧饼;而有时弯弯的,像浮在大海上的一艘小船。这时圆时缺,究竟是什么原因? 月亮在绕地球旋转的时候,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会时常发生变化。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也就是当月亮把黑暗的半球向着我们地球的时候,我们就看不见它,这就是新月,叫做朔。 新月以后两三天,月亮沿着轨道慢慢地转过来,太阳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边缘部分,于是我们在天空中就看到一勾弯弯的月牙了。这时的月亮,在习惯上叫做新月。 这以后,月亮继续转,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一天比一天多的照到太阳光,于是弯弯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的“胖”起来。等到七八天后,月亮向着地球的这半球,有一半照到了太阳光,于是我们在晚上就看到了半个烧饼似的月亮,这就是上弦月。 上弦月以后,月亮转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去,这时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可以照到愈来愈多的太阳光,我们看到的月亮,也就一天比一天圆起来。等到月亮完全走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时,也就是月亮把照到太阳的这半球全部朝向地球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个滚圆的月亮,这就是满月,我们称之为望月,它照耀的时间只有一两天。以后,月亮向着太阳的相对位置又发生了变化,它向着地球这半球,又有一部分慢慢地照不到太阳光,于是我们看到月亮又开始慢慢地“瘦”起来。满月以后七八天,我们在天空中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了,这就是下弦月。 下弦月以后,月亮继续“瘦”下去。过了四五天,月亮又剩下弯弯的一勾了,这就是残月。之后,月亮便完全看不见了——新时期又开始了。 月亮圆缺的变化,是月球不发光的结果。你可以拿皮球和台灯来实验一下。把皮球拿在手里,转动身子,你就会在皮球上看到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各种不同的相来。
月亮为什么会变化?
温馨提示 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
月亮为什么会变化?
月亮为什么会有形状的变化?
为什么月亮的形状在变化
初一是新月,看不到;之后一点点变成月牙状,初三、四月牙状的月相叫娥眉月;初七初八成半圆状叫上弦月;之后由半圆向圆过渡,到初十一、十二时成凸月,一面是圆形一面是凸出的弧;十五十六成圆形叫满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 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 360 389.11 = 27.32天。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扩展资料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 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这时是农历初一。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过后,在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便是“凸月”。我们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再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娥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新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相变化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