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

生活常识 2023-05-07 22:17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荀子.哀公》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原意应该出自荀子。 《贞观政要·论政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话应出于魏征。 (望采纳,谢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谁说的??荀子也说过吧??

最早出自孔子 (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栽舟,亦能 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他为什么这样说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是谁对谁说的

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一般认为与荀子和唐太宗及魏征有关。战国时荀况在他的著作《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 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民,唐太宗名世民,唐人避讳,用“人”代“民”),水也。水能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也有人考证这句话最早乃孔子所言(或所闻)。《荀子·哀公篇》中记载‘孔子曰“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后世的一些权威典籍中也出现了这种说法。如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学礼第十》等有一样的记述。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名言。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白话解释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马惊扰了车子,那么车上的人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车;老百姓惊扰了政治,掌权者就不能安于官位。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扰政治,就不如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君王的想要获得安宁,那么最好是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想要获得繁荣,那么最好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士子;想要获得功名,那么最好尊崇和任用贤能的人,这是关系到统治者安危存亡的大事。 扩展资料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百度百科-荀子·王制 百度百科-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