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为什么指女子年满15岁?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今天给各位分享及笄为什么指女子年满15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及笄为什么指女子年满15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和将笄的区别是什么
“及笄之年”是指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了,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 “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 古代的女子,只要年满15岁就要把头发挽起来,挽成一个髻,然后用簪子从发髻中穿过,称年满15岁的女子为“及笄”。同样也指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扩展资料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 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笄之年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和将笄的区别是什么
及笄之年指古时女子满15岁。将笄之年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一、成年与否的标志。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二、能否婚配的标志。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而“年未及笄”就还是未成年,未到婚配年龄。 扩展资料 古时与年龄相关的各种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9)《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10)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笄之年
女子满15岁在古代称为什么
女子满15岁在古代称为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年龄,出自《礼记内则》。《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 及笄之年介绍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在古代绝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年份,到了及笄之年女子就可以成婚,可以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古代女子15岁的别称是什么?
古代女子15岁称为及笄。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和将笄的区别是什么
及笄之年指古时女子满15岁。将笄之年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一、成年与否的标志。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二、能否婚配的标志。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而“年未及笄”就还是未成年,未到婚配年龄。 扩展资料 古时与年龄相关的各种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9)《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10)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笄之年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