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符和虎符的区别?中国古代的铠甲是如何区分等级的,每个朝代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兵符和虎符的区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兵符和虎符的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为什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
因为在古代,虎符是非常重要的调兵遣将工具,人为操作的可能性不大,而人有变的可能,所以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在古代,虎符在调兵遣将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朝廷决定调兵的时候,会派遣使臣拿着剩下的半块虎符前去验证,待左右验证好,发兵的命令才能生效。 一、虎符的作用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王在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时候不出现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就是虎符。军队们一般只认虎符不认人,也是怕会出错。据说虎符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在丛林战争中总是处在不败之地,所以在军事上,很多人以虎为尊,把这种兵符做成老虎的形状,称为虎符。 二、虎符的发展历史周朝时期姜子牙发明了虎符,最初的护符用竹子制作,后来采用了金属制作,形状也由竹节的形状逐渐变成了老虎。后来虎符盛行在战国和秦汉两代,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时期有青铜虎符。虎符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边存于帝王或者朝廷,左半边发给将领,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调兵遣将,并且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 三、诸葛亮凭借虎符调兵遣将因为在古代,打仗时如果只认人不认虎符的话,很多将领可能会被夺权篡位的人蒙蔽,引发不可磨灭的损失。在《三国演义》第51回中,曹操赤壁之战兵败,诸葛亮趁机俘获守将陈矫,取得了虎符,然后用这个虎符炸调荆州守军,趁机让张飞夺取了荆州,然后用同样的办法调出了襄阳的守军,趁机夺取了襄阳。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一块小小的兵符便能使地方军队被蒙骗,耗费钱粮兵马,有可能还会引起战事的惨败。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为什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呢?
因为中国古代是封建君主集权制,主张君权至上,士兵是皇帝的,必须绝对的服从皇帝的领导。而普通士兵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皇帝。虎符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就是皇帝的象征,见到它就如同见到皇帝。士兵进入军队的第一件事就是被灌输只认虎符的思想,军队只服从持有虎符的人的命令。 一、虎符的使用方法。 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二、虎符的材质。 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 三、虎符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什么叫做兵符呢?
兵符,指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作虎型,为虎符。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与我国古代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 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视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虎符要与诏书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虎符”又名“兵符”,是古代兵权的象征。“虎符”一般由青铜或者黄金制作而成,劈成两半,一半在皇帝手中,另一半在将军手中。两块虎符只有合在一起,才能调兵遣将,缺一不可。 “虎符”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当国家需要军队护国,有了重大危机时,皇帝才会把另一半虎符给带兵将军,并且还会跟着皇帝的诏书。 皇帝把一半虎符给将军,可谓是完全的信任对方的。如果对方有什么谋逆之心,所有的兵权都在手里,可谓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时候起兵谋反,真的是后果不堪想象。 据说虎符是周朝的姜子牙发明的。当时人们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认为虎在作战中总是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把虎运用于军事中,做成了虎符。 正因为虎符在军事中作用巨大,所以那些想造反的人,都想第一时间拿到虎符,这样就可以拥有了兵权。所以一直有“得虎符者即得天下”的说法。 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窃符救赵”。当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立即派兵救赵,后来受到秦国的威胁,就让军队按兵不动。赵国没有办法,只能暗自求救于魏国相国信陵君,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偷出了魏王的虎符假传命令,这样魏国才得以得救。 “虎符”一般会做的短小精致,容易藏匿,就是为了不轻易被人发现,可见虎符的作用有多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兵符
古代兵符是干什么用的
指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作虎型,为虎符。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 扩展资料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古代军队调动时需要虎符或节钺,他们两个有什么不同吗?
虎符 (hufu)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质,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盛行於战国、秦、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如“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韩将庶虎节”存半符,呈伏虎状,符身阴刻铭文“韩将庶信节”等十字。战国时期一般称“虎节”,但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谓“虎符”的前身。秦称虎符,如现存“杜虎符”,符身有错金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但如有烽火报警,则不必会君符,即可采取行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征调军队需以皇帝“虎符”为凭。如秦“阳陵虎符”,符身背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汉代虎符铭文多为银错。汉以后虎符铭文,不限於符背,也有分布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 节钺为皇帝的符节,代表皇帝,可任命官爵。钺为皇帝诛杀时用的铜斧, 解释起来与尚方宝剑没什麽两样。 也就是说,虎符为调动兵马之用,而节则可以斩杀人命。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