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如何看待中国当今的收入差距问题?

生活常识 2023-05-08 15:39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城乡收入差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如何计算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现是贫富差距在拉大,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显著差异。 对策 第一,完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农”问题持续出台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了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支持。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为了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如财政支持、土地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特别是在土地政策方面,要完善当前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流转,保持中国8亿亩的土地红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二,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四,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动劳动就业创新 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使城乡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而且差距很大的壁垒,而这个屏障不仅阻碍了技术、资金、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流动,更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使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就使城乡之间不能同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只有彻底改变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劳动力逐渐转移,才能促进劳动就业和创新。 这才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对现行的户籍制度全盘否定,现行户籍制度也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也有它的好处,所以说改革要做到“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把现行户籍制度中合理的部分,坚定的肯定并贯彻落实下去,而现行户籍制度那些不合理的地方要坚决地剔除。而现行户籍制度对社会管理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国民经济规划与劳动力配置提供很重要的数据,也通过户口登记确定了公民民事权利与行为能力,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的稳定。现行户籍制度存在不合理,急需改革的地方在于随着户籍制度而诞生的就业权、受教育权、迁徙、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其他福利措施。所以说只有正确对待户籍制度,才能使对它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户籍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所以,要在户籍改革的时机,清楚所有阻碍到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歧视性政策法规,制定城乡同意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与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城镇岗位的竞争之中。然后,就要规范企业的行为,落实《劳动法》及其他法规的相关规定,保证农民的合法权利,杜绝“同工不同酬”现象发生,这样才能推动劳动力就业创新。 第五,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农村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目前中国的农村教育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教育水平低,使农民素质不高,收入不高。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必须优先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要发展农村教育,就得继续贯彻和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落实最基础的教育,使农村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要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加大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促进和推动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六,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稳定社会促进和谐,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差距、稳定社会、促进和谐、实现小康。但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困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很多地方还存在偏差,导致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滞后,也存在管理的不和谐现象。农村居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据调查全国有70%的农村居民享受不到10%的社会保障。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比如何比较

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它们都是单一的,可以比较这两个,没啥意思。你也不必纠结这个,反正它俩一个代表城镇居民收入,一个代表农村居民收入,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之所以不统一叫法,是因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消费、生产等各个环节都不一样,你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就知道了 1、从指标的含义上看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因为城镇居民大多是工资性收入。而农民纯收入,则是指农民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费用性花费后(如化肥、农药、税收等),归农民所有的收入。 2、从形态构成上看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形态。它只是反映城镇居民的现金收入情况。 农民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 3、从可支配的内容看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 农民纯收入除了用做生活消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留做追加的生产费基金,用于农民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城乡收入差距大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找的,清华大学的报告   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又有进一步的扩大,目前已经达到3.331。这种状况与我国追求的和谐社会目标形成严峻的反差。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对与此有关的基本数据资料做个简单考察。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即工薪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从距今最近的2006年数据来看,城镇人均全年工薪收入为8767元,农村为1375元;城镇人均经营性收入为810元,农村为1931元;城镇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元,农村为101元;城镇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899元,农村为240元。可见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农村居民主要为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的二次分配,即对城乡居民给予的各种形式的补贴。转移性收入城乡之间相差12倍,近2700元,这是构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转移性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工资性收入,或劳动收入。事实上,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1931元(主要是农业收入)中也包含劳动收入,粗略估计占三分之一左右,即600多元。与农村居民的打工收入(1375元)相加便是2000元左右,仍远低于城镇居民的8767元,这里还没有考虑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中所包含的劳动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巨大差异的形成有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原因,也有城乡居民从事工资性劳动时间差异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显然在于城乡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及其所导致的劳动性质差异。  我国农村劳动力多数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包括农业劳动和进城务工),他们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且教育质量很低。城市劳动者文化程度多数达到高中水平,所从事的工作以白领或技术性体力劳动为主,薪金水平与简单体力劳动不可同日而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不同性质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根本原因是城乡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一个城市居民如果仅受过初中教育,其收入恐怕不会高过一个农民工;而一个农村学生如果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他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就大得多,即使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多半不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世界上经过经济起飞的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相当重视基础教育,努力实现12年义务教育。我国改革开放已30年,至今9年义务教育仅勉强过关。,一个初中程度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精神视野和人生追求还存在很大局限,而一个高中毕业生便基本具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我国目前9年义务教育的艰巨性来说,提出12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似乎还是痴人说梦,但的确应该开始进行长远规划,因为这恐怕是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的关键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在扩大,但人均工资性收入差距却在缩小。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名义工薪收入分别增长了2.59倍、1.96倍、1.12倍,而农村居民分别增长了3.89倍、1.96倍、1.17倍。这其中有农村居民数量下降、从事劳动者比例上升和从事工资性劳动时间增加的原因,也说明尽管不同性质劳动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收入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可以说我国简单体力劳动者的相对过剩程度在下降,这多半与学术界正热烈讨论的所谓“刘易斯拐点”和我国人口红利的可持续性有关。  另一个可喜的趋势是,尽管城乡居民之间转移性收入差距尚巨,但近年来也有缩小的倾向。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名义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了3.99倍、2.01倍、1.09倍,而农村居民分别增长了3.16倍、2.29倍、1.23倍。这显然与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有关。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城镇与农村之间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但毕竟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都不大。  由此看来,导致农村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营性收入。它在城市居民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却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农业收入(约占全部经营性收入的60%)。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名义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了11.15倍、3.29倍、1.19倍,而农村居民分别仅增长了1.71倍、1.35倍、1.05倍。事实上,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的相对下降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具有一定必然性。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符合,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农业居民和农业劳动力数量虽然也有所减少,但尚不足以扭转人均经营收入增速落后的局面。,至少从表面数字看,既然农业总体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难以有明显提高,农村人均经营收入相对提高的途径只能是使分母下降得更快,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这只是针对农村经营收入问题得出的结论,它们对城乡其他产业和劳动力市场还会产生广泛的影响,目前还缺少从一般均衡角度进行的更深入研究。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全国来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采取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例如1991年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广东省高达21%,贵州省为14%,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贵州14%的年增长率也是相当高的,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这样就得出一个判断,中国地区差异的扩大,是在各地区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而掉以轻心。中央多年来已采取了有力措施,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别之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正确的政策思路有两条一是把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将传统产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现代产业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的速度不理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央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经对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贫富差距的成因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设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先富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有多种,第一,占有资产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有所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多少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表现为工资收入的差别是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一个经济社会现象。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力资本投资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别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别表现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资收入多少。第三,体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业体制、社保体制等不尽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体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体的收入低一些。 由此得出结论,收入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这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设,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会迅速扩大,尔后暂时稳定,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收入差距扩大的阶段。

如何看待中国当今的收入差距问题?

一、中国当今的收入差距问题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差距 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个制度是会拉大收入差距的。 当前社会国有经济的一些垄断企业和一些高利润的行业,都是国营的,其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比一般私人企业的员工的相对高许多许多。这也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采取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人后农民的政策,采取了汲取较多农业剩余和限制农民进城的措施,使农村与城市存在明显的界限,限制了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都在向城市流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城市偏向政策致使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存在着严重的“先天”差异,受着不同的政策支持,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 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 市场机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垄断现象严重;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 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 新旧制度的过渡阶段,由于适应市场的一系列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以及新旧体制的摩擦,难免出现法制真空。 政府部门缺乏监督与控制,导致了少部分党政官员、国有领导利用权力寻租,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中存在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现象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二、对应的措施 1、 深化与完善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显著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较大幅度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健全与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进一步规范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和职务消费 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2、深化与完善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 对部分垄断性行业的垄断收益征收特殊行业税 3、扩大社会中间阶层 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 中间阶层是介于社会高层和底层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高层和底层间的冲突就会减缓。,中间阶层还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所以它是现代社会走向稳定的结构性因素。 4、提高就业水平 充分的就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消除贫困、缓解贫富差距的必要前提。 目前,下岗、失业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和低收入者水平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这需要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为目标进行适当地转变和调整。从根本上为低收入者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奠定基础,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与每一个社会成员利益攸关的大事,是实现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更是保证社会贫困层获得基本生存的关键所在。 实现“收入分配方式”转变就必须从统筹全国的分配入手,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 补充 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