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年的雅称?15岁在古代称为什么?

生活常识 2023-05-08 15:41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少年的雅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少年的雅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代指青年的雅称有哪些?

古时代指青年男子的雅称有:舞勺之年、志学、舞象之年、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古代对青年女子的雅称有:金钗之年、豆蔻年华、及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桃李年华、花信年华、标梅之年等。 代指青年的雅称 弱冠是古时汉族男子20岁的雅称。一般会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由于体犹未壮,较为年少,故称“弱”。后来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是20岁女子的雅称。桃李用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古代青年才俊的雅称是什么?

古代对人才的雅称有雄才、将才、栋梁、鸿儒、谋士等。 雄才:指那些有雄心壮志的人。 将才:指在军事谋划上很有能力的人。 栋梁:指将来能为国出力的人。 鸿儒:指那些学富五车,通贯古今的人。 谋士:指很能出谋划策的人。 千里马:以好马喻才子,也指未被赏识、怀才不遇的人。 古代学子雅称 1、学子 早在春秋时期,学生就是被称作为“学子”了,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体现出来了,在《诗经·郑风·子衿》中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2、弟子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其实就是弟子,在《论语·雍也》中的“弟子孰为好学”这一句就能够体现这一点。 3、学童 顾名思义,学童就是指代的一些年纪小、年幼的学生,在《汉书·艺文志》中的一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是能够体现到这一点的。

三岁至九岁的儿童,在古代都有什么别称?

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代称为:垂髫(tiáo)。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又如:髫稚(幼童;幼稚);髫草(指小儿,幼童);髫儿(幼童,小孩);髫岁(幼年,童年);髫发(小儿垂发。引申为童年之称);髫齿(幼年,童年);髫龀(幼年);髫辫(指童年) 扩展资料 相关名称 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2、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3、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4、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 5、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6、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儿童在古代如何称呼?

赤子:初生的婴儿。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龆龀:(音tiáo 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十岁。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又称为“豆蔻年华”。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指女子十五岁。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是为十六,指女子十六岁,也可以用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岁。 花信:花开之时,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语出宋朝诗人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岁至十五岁岁应学习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发: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作为成童的代称。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于身体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扩展资料: 小孩在十岁以前,人们多用动物、服饰、牙齿等表示年龄。如刚刚出世叫“婴儿”,也叫“黄口”。这是因为雏鸟的嘴是黄色的,后来就用“黄口”来喻婴儿。有些地方俗称小孩为“毛毛”“小毛毛”“小毛头”或者“龄娃”。这里的“毛毛”指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上、脸部有很多茸毛;“龄娃”则指从现在开始要计算年龄了。唐代的许碏(que第四声)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中说:“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就是将“黄口”的含义引申为幼童或年幼无知的孩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青少年在古代称为什么?

古代青少年男子称为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志学,女子称为金钗之年、豆蔻年华、及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一、舞勺之年 舞勺是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后代指男孩子12-13岁。 二、舞象之年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三、志学 “志学”出自《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孔子十五岁是立志潜心学习),后指代男子15岁。 四、金钗之年 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五、豆蔻年华 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六、及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思是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七、破瓜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来源 古人的年龄段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古代人年龄的代称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