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颌口虫病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疾病,其症状范围从轻微至严重不等。在幼虫入侵后的1~2天内,患者可能会出现包括发热、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一系列症状。还会在皮肤上出现荨麻疹。
随着幼虫在皮下移动,初期会出现圆形硬结或斑块,大小如蚕豆,颜色由淡红色逐渐转变为鲜红色。这些硬结触摸起来感觉坚实,且形状类似血管水肿。当昆虫继续移动时,这些损伤会呈现出行走的条状硬块。与此患者会感受到强烈的灼烧感和瘙痒或剧烈的疼痛。大约经过一到四周的时间,这些肿块可能会消退,留下蚕豆大小的硬结,表面出现色素沉着并伴随少量鳞屑。
该疾病对皮下组织的损伤主要集中在眼睑、阴囊等软部位,并且可能会继发脓肿。虽然损伤大多局限于皮肤,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涉及全身。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腹部、背部、四肢、头部和面部。在疾病进展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更为严重的是,偶尔会涉及到内脏(如肺、脑、膀胱)和眼部。在眼部,可能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可能引发癫痫发作以及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