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一个数字表达学数学(以一个数学科普作者的眼光看《认识数
数学论文怎么写?从一位数学科普作者的角度解读《认识数学》。
作者:林开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近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Xi南华院士主编的高质量数学科普丛书《认识数学》。目前,该系列已出版三卷,收录了大量原创及翻译文章,展现数学的魅力与生命力。
作为主编,Xi南华院士不仅贡献了《黎曼猜想》《数学的意义》及《基础数学的一些过去和现状》三篇原创文章,还翻译了魏毅关于数学史的报告。这些作品在严谨性、通俗性、文学性三个方面都达到了优秀水准,有些还充满了思想性,给人启发。
阅读这三册《数学史为什么,怎么看》,让我深感数学的气息和生命力。这些作品的成功,要归功于作者的数学气质,他们在创作时能够准确传达数学的魅力,同时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结合文学手法,使得数学思想如诗人笔下的猫,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谈及科普创作,我想起了戴伍圣教授提到的杨振宁老师的一篇流行文章,其中提到了H. Weyl关于特征值和本征函数的工作。在《认识数学》中,部分作品涉及丰富思想和前沿话题,有可能激发读者的科研创作灵感。正如Xi南华院士在序言中所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具有普及数学的优良传统。
国际上,数学的普及和传播备受重视。自2010年起,国际数学联盟设立了莉拉瓦蒂奖,以表彰在数学普及领域的突出贡献。该奖项每四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一次,至今共有四位获奖者。他们的作品都是数学普及化的典范。
从《认识数学》的前三卷来看,Xi南华院士及其带领的作者们以高水平起步,让我回想起美国数学协会的一些写作获奖作品。这些作品与《认识数学》中的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此我也想提一下陈省身先生,他是首位获得肖夫纳奖的中国人,他的作品《认识数学》是中英文对照的佳作。
对于《认识数学》的系列作品,我有一些建议。建议主编明确每册的读者层次,以大学生为主,但也要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作者进行个人介绍补充,包括照片、研究领域和兴趣等。建议作者考虑将同一个主题的通俗报道经过多次整理定稿,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我想分享两个我深有体会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理论指导计算”,这个观念是通过我的高等代数老师田代军接触到的。多年后,我理解了这一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Bochner。第二个例子是Weyl在普林斯顿大学200周年校庆会议上的演讲口号:“但凡你可以用一个显式构造解决问题,就决不要满足于纯存在性的论证。”华罗庚深受此观念影响,回国后在典型群与多复变函数调和分析方面的工作都体现了这一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陈省身先生曾强调,数学的重要进展在于引进观念。这提醒我们,在普及数学时,观念的普及应成为重点。在欣赏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前辈与同仁的工作时,也不能忽略历史背景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陈绍示老师在《辗转相除法算法的祖先》一文中提到了欧几里得算法的成果,其中包括我国数学家柯召与华罗庚等。但在这里,陈老师忽略了杨武之的贡献。华罗庚在数论导引中特别提到杨武之的作用,这是不应被忽视的。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文章中也出现过,为了避免这种疏忽,初稿完成后应该请感兴趣的读者提意见,进行多次修改。
《认识数学》诞生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但它的影响力不应仅限于此。陈省身先生曾言:“中国的数学是全体中国人的。”同理,《认识数学》的普及也应面向全体国人。建议主编席南华院士邀请国内外的优秀同仁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数学的普及化。席院士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届时,《认识数学》必将更上一层楼,这将是所有数学爱好者的福音。
走进数学,从一个数字开始,引发你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章,如《认识数学》等,带领读者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让我们一起数字背后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