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典故出自哪里(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打一字)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一典故,源自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吕蒙。
三国时代,吕蒙原是孙策手下的小兵,后来得到孙权的重用,屡建战功。孙权意识到,要想更好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必须不断学习。他劝诫吕蒙勤念经书武略。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刻苦学习。
当时,关羽在樊城一带水淹曹军七军,势如破竹。吕蒙针对关羽的骄傲轻敌,采取了示弱麻痹的策略,成功以白衣渡江,突破了关羽的防线。这一战,吕蒙打下了樊城,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一事迹让原本轻视他的鲁肃刮目相看,发出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赞叹。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长时间未见,别人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我们不能再以老眼光去看待他人。这一典故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赞美他人进步、鼓励持续学习的经典语句。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也出现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这部作品不仅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还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这部作品语言简练生动,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名家对这部作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永健教授认为,这篇叙事短文辞约意丰、繁简得当,展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艺术。而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著作《司马文正公集》中收录了这部作品。
回到最初的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分别三日,也要刮目相看对方,因为人们是不断进步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不能仅凭过去的印象来判断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个典故也鼓励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刮目相看他人,尊重他人的进步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共同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一典故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一成语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早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便有记载。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人的成长与转变,更突显了知识与见识的力量。
吕蒙,字子明,生于汝南郡富陂县。少年时期,他便随姊夫邓当渡江,并早早便随军出征。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屡立战功。他的成长并非只局限于武力,更在于知识的积累与见识的提升。
孙权,作为当时的君主,深知知识与见识的重要性。他鼓励吕蒙和蒋钦等将领多读书,不断进步。起初,吕蒙以事务繁忙为由推托,但孙权的耐心开导使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孙权的话语充满了智慧:“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
受到孙权的启发,吕蒙开始努力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有力证明。
鲁肃,作为吴军的统帅,对吕蒙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两人的一次酒宴中,吕蒙的真知灼见使鲁肃刮目相看。鲁肃不禁感叹:“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的回答更是经典:“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个典故所蕴含的道理深远。它不仅告诉我们知识的力量,更告诉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对他人保持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只要我们愿意学习,愿意改变,就能实现自我超越。
回到三国时期的故事,吕蒙的成长与转变不仅令鲁肃刮目相看,更令孙权感叹不已。他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正如孙权所说:“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我们愿意学习,都能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这样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叹,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