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受虐超七成 受害者易转变成施暴者
网络时代,我们时常目睹令人心痛的场景:儿童、青少年遭受家长、老师甚至是同龄人的暴力对待。最近热传的“光背男殴打少年”视频,再次触动了公众的痛点,引发了对暴力行为背后原因的深刻反思。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北大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我国有高达74.8%的儿童(16岁前)遭受过不同类型的虐待。这些施暴者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同伴,而他们所使用的手段从躯体虐待、精神虐待,到性骚扰甚至性侵犯,不一而足。
这份调查报告访问了全国六个省市的3500余名大中专在校生,请他们回顾自己16岁前的受虐经历。数据显示,男性在躯体虐待方面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而有超过一半的男性和近三分之一的女性遭受过徒手殴打和羞辱。更令人担忧的是,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曾遭受性骚扰或性侵犯,其中女性受害者比例尤为突出。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遭受暴力的主要场所。家长们或许认为体罚和羞辱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其实是最常见也最熟悉的虐待手段。除了老师的暴力行为外,校园内同伴间的欺侮也屡见不鲜。在这些暴力行为中,羞辱、性骚扰与侵犯以及徒手殴打是最常见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受害者往往会在成长过程中变成施暴者。调查数据显示,童年时期遭受的虐待与长大后的暴力倾向有着紧密联系。那些童年时期遭受过不少于7项虐待的受访者,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暴力行为。这一发现警示我们,除了谴责暴力行为外,还需要关注施暴者的成长经历。
这个调查结果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儿童的成长环境。74.8%的儿童遭受过虐待,这一数字足以让我们深感忧虑。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虐待可能带来的恶果,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采取行动,为孩子们的未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