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专家解读三中全会:养老金改革要“公平可
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谈养老金改革:定调公平与可持续
在社会的保障网络中,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的声音显得尤为响亮。对于养老金改革的讨论,他明确表达了公平与可持续两大核心原则的重要性。这两个关键词不仅揭示了当下社会保障体系的短板,更是对未来的明确指引。
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的社保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失误之处亦不容忽视。幸运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建立一个更加公平且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对过去存在的不公平和不持续的制度框架的修正。
杨燕绥强调,对于养老金而言,“公平”意味着制度的并轨,而“可持续性”则指向了为了保持基金中长期收支平衡所需的缴费年限增加。这两个原则实际上已经为养老金改革定调。
谈到公平,我们不得不提及身份和地位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尽管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完成了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搭建,但身份差异导致的待遇差别仍然明显,如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差距。社会保障,作为保障公民基本安全的制度体系,理应消除这些痕迹。杨燕绥表示,全会公报提出的公平原则,将引导我们消除城乡差距、多轨制差距,以及户籍制度带来的差异和不公平。
并轨是当前的难点和重点。尽管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已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试点,但进展缓慢。而1000万公务员是否与3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一起并轨的问题也成为焦点。杨燕绥认为,社保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行政、财税、金融和收入分配等制度的配合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则是其中的一环,应与社保改革紧密结合,共同推进。
社保卡的功能将因户籍管理的淡化而越来越被强化。杨燕绥表示,社保卡记录终身、便携流动的特点,全国联网的趋势将消除户籍所带来的身份不公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统筹层级的提升和社保数据的向上集中势在必行。当前县市级的统筹决定了社保卡无法全国联网,这是推行社保卡的最大障碍。
杨燕绥对于养老金改革充满了期待。他坚信,在公平与可持续的两大原则指导下,我国的社保制度将正式进入体系建设阶段,为公民提供更加公平、可持续的保障。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