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扶起老人也被讹 “扶不起”的老人该不该放
民警扶起摔倒老人遭遇讹诈,最终老人被放行,这样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但细想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至今尚未出现过追究讹诈老人的案例。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感慨,如果总是如此轻易地放过不道德的行为,是否会对社会风气造成纵容?
在面对这样的讹诈事件时,“放行”的理由往往是出于尊老的考虑。人们往往认为,老人家已经年岁已高,怎能忍心与其计较?加之国人自古就有的尊老传统,使得在类似事件中,人们往往选择站在老人一边。笔者认为,对于讹诈行为,我们不能无原则地适用尊老文化。
尊老固然是美德,但这不能成为牺牲他人合法权益的借口。我们不能让“尊老”变成一种道德绑架,更不能因此而造成社会性伤害,使人们在面对摔倒老人时陷入纠结,甚至导致社会性冷漠。事实上,“扶不起老人”“不敢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讹诈老人的行为无疑是对这个问题的推波助澜,而那些无原则的“尊老”行为也难辞其咎。
部分老人的讹人行为,实际上也伤害到了老人群体本身。每一次“扶不起”的示范效应,都会损害社会正能量,让后来者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战战兢兢。其结果是,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因为“扶不起”“不敢扶”而失去及时的救助。如果我们对于讹人老人的无原则尊重与纵容越来越多,那么今后应该获得救助却遭遇“不敢扶”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这种社会问题的受害者。
如何对待讹人老人,已经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我们轻易地不与个别讹人老人“计较”,无原则地尊重与照顾他们,那么我们就是对更多的老人不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当道德力量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时,法律应该发挥它的作用。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无论是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在秉持“以德代法”的理念时,都应该有一些底线原则。法律中规定的诈骗罪、敲诈罪等不能只是空文,而应该得到切实执行。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并寻求解决之道。我们不能让少数人的不道德行为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需要通过法律的力量,让那些讹诈他人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也需要加强道德教育,让更多的人明白尊老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纵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和谐、文明、法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