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成年病频发令人忧
青少年健康危机:从“玻璃少年”到民族未来
曾几何时,颈椎病、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疾病是成年人的专属,如今却频繁出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小学生的身上。据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统计,患有此类疾病的中小学生数量在短短五年内增长了3至5倍。面对这样的数据,专家们忧虑地指出,中小学生正承受着巨大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频发,许多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大幅提前。这些孩子们被形象地称为“玻璃少年”。
不久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透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近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滑。调查数据显示,肥胖率、近视率等指标不断攀升,许多青少年在身体素质上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态。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表达了他的忧虑:“成绩高分、身心‘软骨’的孩子,如何担当民族脊梁的重任?”
国家层面对于青少年的体质体能问题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多次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倡议。尽管政策频出,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德育和体育的重要性。
如今,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政策和措施,而是缺乏一种观念、一种作为、一种评价和一种落实。我们需要的是“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需要严格遵守各种法律政策的自觉行动,需要先进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落地有声、问责到位的执行力。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不由想起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孩子们的状况关乎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体质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如果培养出来的是一批“玻璃少年”,他们如何承担起“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重任?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对青少年的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我们需要从观念、政策、评价、落实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担当、有能力的青少年一代,让他们成为支撑民族未来的坚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