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聚焦四大方向(政策解读)
加大力度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
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日前正式印发,针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痛点难点,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这一意见旨在实行知识产权的“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出全面部署。
一、严保护: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制度约束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侵权假冒行为时有发生。此次《意见》明确要求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力度,严格规范证据标准,强化案件执行措施,完善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确保“严保护”具有合法性。其中,违法成本的提高将有效震慑潜在侵权者。
二、大保护:健全社会共治,优化协作衔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实时监测侵权行为、建立社会共治模式、加强专业技术支撑等措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意见》鼓励包括、权利人、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内的多方主体共享治理信息和治理技术,实现互利共赢。
三、快保护:优化流程建设,提升保护效率
知识产权的源头保护是快保护的关键。《意见》要求优化授权确权维权衔接程序,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办案协作,推动简易案件和纠纷快速处理。全国已设立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提供了“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解决了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四、同保护:加强国际合作,畅通沟通机制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非本国居民知识产权申请量的持续增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意见》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对内外资企业、大中小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和个人知识产权权益一视同仁的保护。健全与国内外权利人的沟通渠道,加强海外维权援助服务。
专家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将进一步全面提升。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