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使臣为什么会觉得清廷点心很难吃&rd
宫廷点心引发的外交风波
在古老的皇宫中,点心一直是备受喜爱的美食之一。其中,清宫的点心尤为出名,种类繁多,据说西膳房能制作多种点心,每一款都是美食精品。这些美味的点心,竟在清末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外交事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场风波的始末。
时光流转至1900年后,清廷对外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世界各国关系日益亲密。频繁的往来中,常有外国使臣前来觐见。这些使臣在南书房等候时,总会受到一股难以忍受的臭气的困扰。这股臭气不仅令外国使臣们掩鼻,也令外务部的引见官员觉得颜面扫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股臭气的出现呢?经过调查,竟与宫里的点心有着惊人的关联。
清宫的点心丰富多样,出品量巨大。尤其是萨满祭祀所剩下的“饽饽桌子”,数量惊人。据唐鲁孙所述,萨满祭祀时的饽饽桌子一层就有200多块,最少三层,最多甚至能达到21层。这些点心有甜咸两种口味,用料考究,包括油酥白面、白糖、椒盐、奶油等。由于点心太多,宫里的人们天天吃,导致大量剩余。于是,宫里的太监们就生出个主意,将各宫不要的点心收集起来,制作宫酱。
宫里的点心选料上乘,用料充足,更有很多是用于祭祀祖先的。做出来的面酱格外好。太监们借此机会做起了买卖,每次做出新酱,就给各王府和一品大员的家里去送。这些王宫亲贵们品尝后赞不绝口,传得满朝文武无人不知。
宫外之人难得吃到宫里的东西,更何况这宫酱做得格外好,再有各位王爷的口碑相传,官员们都以得到此稀世珍酱为荣。更有很多人愿意花高价购买,专门用于送礼。
随着这一风气的兴盛,做酱逐渐成了宫里的惯例。腌制的过程奇臭无比,太监们把腌酱的缸放到了南书房门口。谁曾想,南书房后来成了外国使臣候旨的地方,这股臭味令外国使臣们无法忍受。
虽然外务部的官员很重视这个问题,并找到了原因,但军机大臣担心得罪太监,以及在老太后面前可能产生的后果,最终选择了沉默和拖延。这一拖就是十年。后来,一个外国官员知道了这件事后曾预言:从酱缸这件事看,大清王朝注定灭亡。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大清王朝就走向了终结。
这场由宫廷点心引发的外交风波,不仅展示了清廷内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