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会所初发展 良莠不齐缺监管
传统习俗中,新妈妈在产后都会经历一个被称为“坐月子”的休养期。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对母婴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新妈妈选择前往月子会所、月子中心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在许多人的眼中,虽然月子会所的费用相对较高,但其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似乎物有所值。
记者最近从相关权威部门了解到,尽管月子服务行业的消费人群在不断扩大,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却未能跟上这一发展速度。目前市场上月子服务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行业监管也存在缺失,这给母婴健康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对此,专家呼吁,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必须尽快建立月子行业标准,完善行业监管。
在上海市,约有5%的产妇选择前往月子会所度过“坐月子”时期。什么是“坐月子”呢?传统医学认为,产妇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耗损了大量的体力与气血,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在这段恢复期间,通过适度的运动、休养和食补,产妇的体质有望恢复到产前状态,甚至可能更加健康。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教授表示,“坐月子”期间,新生儿与产妇都需要得到全方位的呵护。“月子服务”是一个需要爱心和专业相融合的特殊领域。随着上海今年预计出生人口达到18万,月子服务行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项新兴事物,月子服务行业在企业管理、人员资质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上海市场上已有50余家月子会所,收费从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玲表示,当前月子服务行业的现状是从业门槛低、人员资质参差不齐、行业监管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许多月子会所租借宾馆客房作为经营场所,而实际签约和开票的公司却在别处注册,这种运作方式显然不规范。由于保健行业未将“月子服务”单独列项,从业人员无法获得相应的资质认证。这种情况为消费者维权带来了困扰。
为了提供真正让新妈妈和家人放心的专业服务,专家建议月子服务行业应积极与医疗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要明确月子会所的服务功能,建立行业准入门槛。月子会所应主动与产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沟通机制,了解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完善服务衔接。月子会所还应与科研机构、医院研究所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更新母婴护理知识,以实现“高端、专业”的服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母婴健康,推动月子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