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新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全国范围内,感染H7N9病毒的患者逐渐显现。截至4月5日零时,已确诊14例,其中8名男性,6名女性,患者年龄跨越从4岁至花甲之年。地域分布显示,上海、安徽、江苏及浙江均有病例报告,已有五人因病情恶化不幸离世,这一死亡率令人深感担忧。
H7N9病毒的突然来袭,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焦虑。面对病毒来源不明、治疗方法尚未明确的局面,上海已启动流感流行应急预案的黄色预警,表明人类已感染新型亚型流感病毒,但尚未发生人际传播。人们迫切需要理解疾病的源头及传播路径。
总体来说,全国流感活动水平并未异常升高。通过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病毒学检测,我们可以暂时安心的是,该病毒目前尚不具备人际传播的能力。对于防护意识来说,加强自我防护是必要的。我们不必过分恐慌,而应该理性看待这一疫情风险,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保持冷静和理智。
提及的禽流感病毒并非新鲜概念,而H7N9只是其中的一种亚型。回顾禽流感病毒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在动物界中时有猖獗,但大多数病毒难以突破种属障碍感染人类。如果病毒突破了这一障碍,主要是通过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处和眼结膜等进入人体。人禽流感是一种由动物直接传播给人的甲类传染病。
历史上曾有过多种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人类,如H5N1、H9N2等。其中H7这个亚型也曾引起关注,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和英国都曾报道过人感染甲型H7病毒病例。在我国,对于H7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尚未发现过,而这次发现的H7N9更是在禽类身上首次发现。然而这次在人类身上发现全球尚属首例。最近在上海的鸽子身上分离出了与此次H7N9高度同源的病毒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尽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听起来令人恐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大家熟悉的H5N1为例全球范围内确诊的感染人数有限死亡人数也相对较低。相对于人际传播禽类传播给人类的概率要低得多。因此人体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概率并不高无需过分恐慌。具体到H7N9这种新型禽流感病毒根据目前的证据推测普通人群感染的风险也是较低的但仍需警惕这种病毒有可能变异成为能够人际传播的病毒。我们已经有了应对类似病毒的经验足以应对这一挑战。在面对疫情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