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血就是治“贫血”?
中医的补血理念,常常被人们误解为仅仅针对“贫血”的治疗,这种理解无疑将中医的补血概念局限在了一个较窄的领域,从而忽视了其深厚的哲学背景及更广泛的医疗价值。
在人们的认知中,即使是像阿胶、熟地这样的顶级补血药材,其效果似乎也不如西医的输血来得快速。无论是中医还是其背后所依托的中国哲学,其境界都远非简单的物质治疗所能比拟。这一点,在孔子的《论语》中的“君子不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器”字中间藏有“犬”字,而“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这是《说文解字》对“器”的解读。被狗看护的东西,无论其材质如何高贵,都难免受到局限,容易被人拘泥。无论是哲学还是医学,最高境界绝不是简单地成为某种工具或者方法。孔子对“器”的否定以及中医补血的深层含义,共同揭示出中国人和中医特有的思维优势。
西医对于“贫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化验结果,如红细胞、血色素的数量。一旦数值低于某个标准,即可明确诊断。而中医对于血虚的判断则更加主观和模糊,它依赖于医生的主观辨证以及病人自身的感受,如面色萎黄、手脚冰凉、头发枯黄、容易疲劳、头昏失眠心慌等症状。这种诊断方式的模糊性也是中医被质疑不科学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一些像韩启德院士这样的科学界资深人士开始强调,即使是科学医学,面对人类的健康问题,其贡献也仅仅达到8%。而许多奇迹往往发生在科学无法触及的领域。
就在去年年底,美国血液学会将“欧尼斯特博特勒”奖颁发给前卫生部长陈竺院士,表彰他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他所使用的“”药物能将一种白血病基本治愈。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中医用于食道癌的治疗,当时被称为“”。曾经有一位患有食道癌的病人,在服用了一位中医的药方后,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这个药方中的重要成分就是“”。病人不仅恢复了饮食能力,而且一顿还能吃两个馒头。检查发现,他的癌肿萎缩,食道不再堵塞。后来,“”被改良为“713”针剂,更广泛地应用于癌症治疗。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对“”的科学认识不够,许多白血病人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机会。
中医的神奇与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验证。从孔子的智慧到现代医学的成就,中医一直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