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2颗话梅卖51元
近日,上海某商场的店铺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以每克3.2元的价格出售两颗话梅,总售价高达51.2元,折算下来每斤竟达到惊人的1600元。这一事件迅速激发了消费者的热议和争议,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件焦点:价格争议
该事件的核心无疑是价格问题。消费者对于两颗话梅的高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疑惑。有网友质疑:“这样的价格真的合理吗?是吃了一颗能延年益寿的珍稀草药吗?”也有消费者对于商家的定价策略表示不解:“话梅是金子做的吗?”
商家回应
-
面对公众的质疑,店铺工作人员给出了回应。他们解释称,“特选话梅王”之所以定价较高,是因为其采用了手工挑选、优质的原材料以及复杂的制作工艺。商家还表示,尽管价格较高,但依然有一部分忠实顾客群体,甚至有人愿意一次性购买两斤。商家强调商品是以50克为单位进行标价的,并且已经明确标注了价格。
监管回应及规定
-
上海市监局对于这一事件也给出了明确的回应。他们指出,食品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范畴,商家拥有自主定价的权利,监管部门不会进行干预。对于商家按50克标价是否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监管部门表示,根据现行规定,商家的标价是符合规定的。
舆论反应
-
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消费者态度方面,大多数网友认为价格“离谱”,“吃不起”,“刷新了物价认知”。也有部分观点指出,高价商品如果明码标价并且符合市场规律,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做出选择。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人们对市场调节价机制的深入思考。在商家拥有定价权的如何平衡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和接受度成为了一个值得的问题。尽管监管部门认定商家没有违规,但公众对于高价商品的接受度仍然取决于商品的品质透明度以及消费场景的合理性。这也提醒广大商家在定价时不仅要考虑成本和市场因素,也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接受程度。作为消费者,在面对高价商品时,也要保持理性思考,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