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打屁股针vs吊瓶,哪个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生病需要打针的情况。你是否曾经思考过,究竟是选择打屁股针还是吊瓶呢?近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让用药安全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那么,我们闯入了哪些用药误区,又该如何正确用药呢?让我们来听听临床药师的建议。
关于打屁股针和吊瓶的选择,其实这背后隐藏着许多人的误解和用药误区。许多人认为吊瓶可以让感冒好得更快,因此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临床药师提醒我们,用药方式的选择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现在打屁股针的现象已经很少了。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药学部主任黄振光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肌肉注射确实已经明显减少。黄振光进一步解释说,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的药物,或者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等。而静脉注射则是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起效快,但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后果可能更严重。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输液呢?除了追求快速见效外,黄振光认为这也与患者的需求和用药观念有关。一方面是因为疼痛和隐私的问题导致患者不愿接受肌肉注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患者在安全合理用药方面仍存在误区。临床药师强调,安全合理用药并不仅仅是指改变注射方式,更重要的是倡导人们不要过度用药,不要在不需要用药的情况下用药。无论是口服、注射还是输液,都需要谨慎对待。
口服药物虽然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我们在服用药物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我们也要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药方式,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正确用药是我们保障健康的重要一环。在面对生病打针时,我们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我们也要关注用药安全,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可能的副作用,避免陷入用药误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