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肌别慌,痤疮疫苗有望了!
作者|顾小花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痤疮痔疮痤疮痔疮痤疮痔疮痤疮痔疮……
是不是看成痔疮了!!
还别说!它俩除了长得像,德行也一个样儿:十人九痔,十人九痘。
没错,这位看起来文绉绉的“痤疮”,就是我们平日随处可见的“”!
尽管叫“青春”痘,但它实在是老少皆宜,不光见证了80%~90%的青少年的成长,连40多岁的大叔们都不放过!
长了痘痘不奇怪,一辈子一颗痘都没长的实属罕见,搞不好还要送去某某人类研究所折腾一番。
痤疮的主要表现是:黑头、白头粉刺、脓疱和形成瘢痕为特征。
兴风作浪的痘痘究竟是怎么来的?
除了我们一直强调的“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精神因素”,还有一位潜伏许久的双面杀手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下:痤疮丙酸杆菌。
我们脸上、毛孔里油腻腻的饱和脂肪酸是它的毕生所爱。
平日里健康的脸上,各种驻扎于此的菌们都安静如鸡,互相手里都有点对方的小把柄:表皮葡萄球菌通过释放琥珀酸来限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而痤疮丙酸杆菌通过防止其他病原体侵入而维持皮肤稳态,特别是通过水解皮脂中存在的脂质,而让pH值降低,来限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的增殖。
可一旦皮肤稳态出了岔子,这位兄弟立刻化身大幺蛾子,钻进毛孔里大快,之后也不忘恋恋不舍地留下一坨排泄物,这排泄物会引起皮肤的应激反应,产生红肿——发炎的青春痘。
原来,我们进入青春期之后,雄激素水平上升(男孩女孩体内都有哦~),刺激了皮脂的分泌,同时也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
简而言之,喷泉由蓄水池不断的供着水,现在供应的水变多了,可是喷泉的出口却变小了,多余的水自然而然地淤积在出口附近。而这些淤积的水(即上文中的皮脂),又是某个微生物的食物,那这简直是它的饕餮盛宴,自然会造成它的大量繁殖,随之而来的就是其代谢物增多而导致炎症。
这些淤积的脂质原本是松散的,但由于越堆越多、出口还变小了,压力就开始增加,随即变成了紧密的板层凝固物。这时皮肤表面便会相应的鼓起来一些白色或黑色尖顶的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黑头、白头粉刺啦~如果发炎了,根据程度的不同,又叫做丘疹或脓疱。
但你想没想过一旦压力足够大到让这个痘痘在皮内爆炸结果会如何呢?
结局就是爆炸导致炎症因子在皮下肆虐,破坏真皮,形成结节、(严重的就像上文中的图片一样),最终会留下瘢痕,比如我们深恶痛绝的痘坑~
顺便说一句~治疗痘坑基本上擦什么回天乏术,不过“点阵激光”到十分值得一试,它安全、误工期短、疗程短、痛苦情,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贵……
对于痘痘的治疗,各类药物也可谓是各显,什么疗程、什么激素、什么啥啥啥,保证挑的你眼花缭乱,恨只长了一张脸,巴不得每个都痘痘涂上不同的药,随访观察、一决高下。
新研究造福痘痘肌:别怕!疫苗冲鸭!
可是!可是!!可是!!!加州大学的学者为我们带来重磅消息:
痤疮来了不要怕,疫苗在手,天下我有!
早在2016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ichard Gallo教授就开始怀疑抗生素在抗痘大业中浑水摸鱼,而看似兢兢业业维持稳态的痤疮丙酸杆菌倒是极有可能在玩无间道。
他带领团队在小鼠的皮肤表层和皮肤深层培养这种细菌,发现它们会在皮肤表层分泌一层金钟罩把自己牢牢贴在脸上,而且炎症只出现在表层,因为皮肤深层会对细菌爆发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使它们更有效的抵抗炎症的发生。
而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最新带来的研究表明:痤疮丙酸杆菌分泌的“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因子2”(CAMP 2)是它的主要毒力因子、可以促进炎症反应,而针对CAMP 2的抗体可以抑制这种促炎特性。
在小鼠体内已经得到证实,并且可使小鼠体内MIP-2水平降低(鼠中性粒细胞化学引诱物,中性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主力军),以及人外植体模型中IL-8和IL-1b的降低。这些证据都支持可以针对CAMP 2制作疫苗,从而对抗痤疮。
但是,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上文中提到痤疮丙酸杆菌也是一种维持皮肤稳态的菌,抑制CAMP 2是否会影响痤疮丙酸杆菌的活性,目前还正在研究,无法定论。
痤疮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研究表明,这种多因素的皮肤炎症状况不同程度地影响超过85%的青少年和73%的成年人,其中20%的青少年程度十分严重,并且痤疮和瘢痕可以在成年人中持续存在。
尽管痤疮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痤疮的心理负担很可能被低估了:90%的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负面影响,超过一半患者表现出严重的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症、情绪困扰,可伴有自杀意念。
幻想一下以后打一针就可以和讨厌的痘痘say goodbye,简直是我们痘痘家属们的福音!!!!!在疫苗出来之前,还是乖乖拿出来维A酸耐心等待、一解千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