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而对免疫系统的认识:《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则泛指人体抵抗病邪入侵的各种因素和维持健康的能力,主要包括人体、精、气、血、津液等方面。说明在正气旺盛的情况下,虽有邪气的侵袭,由于正气能抗邪气,则机体平衡协调不会被破坏,因而不致发生疾病,一旦正气相对不足,邪气有机可乘,而正不胜邪,即导致机体平衡协调破坏,从而发生疾病。在正邪双方的矛盾斗争中,正气占主导地位,起着决定的作用。正气的强弱是患病的决定因素。故正气的调整阴阳,维护机体健康作用与现代免疫概念相似。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医的脾应包括现代医学的脾脏、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中医的肾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而中医的肺和肺气与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有关,起着机体的屏障作用。由此可见肺脾肾三脏之虚可影响免疫功能低下,导致邪气的入侵,如脾虚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时,经健脾益气法治疗后免疫功能相对提高。部分健脾益气药物和方剂可增强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从来看,的发病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而出现的病理现象。
一、病因分析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中医学理论分析艾滋病之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多因恣情纵欲、耗伤真阳,致正气亏虚易为“疫毒”所感;或交媾之时,“疫毒”乘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此外,尚有感受“疫毒”而无症状者,又常在人体正气亏虚之时发病。“疫毒”之邪亦可通过血液及其制品传播,或由母体传至婴儿。至于“疫毒”的发生,各国学者各持己见,有起源干非洲、美洲(与卡波济氏肉瘤有关)之说;也有起源于西方白人之说,认为是伴随西方同性恋的产生而出现的疾病。今年1月31日,美国伯明翰亚拉巴马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在芝加哥发表论文报告说,他们拥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艾滋病毒源于赤道西非的黑猩猩;2月22日晚报版《东京新闻》报道,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的速水正宪教授等人发现,生活在中非地区的属于长尾猴科的“鬼狒”所携带的病毒,是在全球泛滥的艾滋病毒(1型病毒)的起源。
二、病机探讨 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毒是导致发生的病原体。该病毒进入人体主要侵犯血液、骨髓、淋巴系统以及肾脏、神经系统等,并使人体辅助T淋巴细胞数目骤减、机体抵抗各种病原体能力极度低下,导致感染而死亡。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包括两大方面的变化:一为外感疾病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由于病体感受“疫毒”之邪以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而使三焦所属脏腑产生病理变化的具体反映;一为内伤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是指气血阴衰或后期虚实夹杂的转变。“疫毒”之邪侵犯人体,先出现卫分病证,若兼湿热秽浊之邪,则见口腔溃疡、糜烂,舌上苔如积粉。亦有初起即见气分证而为阳明气热。若邪陷营血者,又可导致出血。“疫毒”之邪每多直入血分,或待时而发,或邪毒透出气分。房室不节,耗伤真阴。故内伤疾病以肾居多。然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密切关系,肾之阴阳又为人体阴液、阳气之根本,肾病不但导致本脏阴阳失调,且常可累及他脏。故本病往往同时伴随多个脏腑阴阳、气血的亏虚。以病例分析来看,病及脾、肾者居多。上述病理变化又常互相影响,从而使病证复杂,病情恶化。“疫毒”之邪最易克伐正气,不但加重脏腑虚损,又多致虚劳转为逆证。其表现为:肉脱骨痿,元气衰败或食欲不振,泄泻不止等。根据不同脏器的虚损,其表现各有侧重。如临证中所见患者以脾肾亏虚为其主要表现。
艾滋病专家免费咨询热线:湖南健康(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