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质疏松症 补钙莫忘微量元素

健康新闻 2023-06-01 09:39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人体骨骼由皮质骨和海绵骨组合而成,且不断代谢重组,如果旧骨质代谢过多或过快,新骨质又来不及制造,两者便会失去平衡,使其间孔隙不断增多、变大,形成代谢性骨骼障碍—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发生时所产生的症状

更年期妇女,停经后因为雌激素急速减少,而加速骨质流失,直到停经后5年以上,其骨质流失才趋缓,由此估计,在55至75岁期间,妇女会流失总骨量的20%。当骨质疏松症发生时,病患常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只有腰酸背痛,常被忽略,直到真的发生骨折,或在累积一些伤害后,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

如驼背、身高变矮、骨折部位变形剧痛、局部或广泛的腰酸背痛、体力变差、行动受限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生活不便与功能障碍,大大影响家居生活。更严重的是,病人往往会因骨折(或害怕骨折)而减少活动量,加重骨质加速流失的恶性循环。

想要远离骨质疏松症,你应该要这么做

人体骨骼的总量通常在成年后达到最高峰,平日从事适当运动、补充足够营养,并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可使人体得到最大骨量值,并能维持正常的骨代谢平衡。当进入中年后,骨平衡会渐渐变成负值,每年约有1%的骨质流失率,此时若不积极补充钙质与运动,骨质疏松症就容易发生。一不小心跌倒,往往会造成严重骨折。

预防骨质疏松症 补钙莫忘微量元素

想要远离骨质疏松症,你应该维持这种生活及饮食习惯

对抗骨质疏松症愈早愈好,最好能在骨质累积时,及时注重保养之道,这样远比在发生严重骨质流失,甚至骨折时才要亡羊补牢,要来得更为有效。老年人、女性(尤其是停经妇女)、缺乏运动者、高蛋白饮食型态,都是骨质疏松症的好发族群,注意钙质的摄取及良好生活习惯是保养骨骼的基本要件。

随着年龄及身体的状况不同,选择适当的运动

负重运动是增加骨质的好方法,但要小心是否也有关节软骨磨损、退化性关节炎等问题,应该先请教医师评估运动的可行性。建议轻松的步行、太极拳、健康操、游泳等方式,都是很有效的运动,并且持之以恒。借由散步时晒太阳,做个日光浴,还能将皮肤内的维生素D前驱物,转换成维生素D,促进钙质的吸收及骨骼的修补。运动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消除忧郁的心情,使身心愉悦。

活动时要多加小心,以防骨折

容发生跌倒的场所活动要小心,包括浴室、厨房、光滑打蜡的地板、楼梯、厕所、凹凸不平的路面、光线不够明亮的场所、积水或天雨路滑地面、不熟悉的环境(如老人由儿女轮流扶养换环境)等。老人从事户外运动,应选择熟悉环境,且应有家人陪伴同行,方便照应。

戒除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可酗酒、吸烟及嗜饮咖啡,或为减肥而采取不当的饮食行为,以免加速骨质流失。

远离骨质疏松症的饮食重点

钙质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也是制造骨质的重要原料,占体内总钙量的99%;的1%,则负责维持正常的心跳、神轻的传导、肌肉的收缩、血液的凝固、酵素的活性。

维生素D不足 会影响钙质吸收

维生素D是否足够、胃酸存在与否、适量的运动,都是影响钙质吸收因子。饮食中含乳糖、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增加钙质吸收;相反的,高钙与高铁若食用,反而会降低两者的吸收率(如高铁高钙奶粉),干扰钙质吸收的食物有含草酸食物(甘蓝、菠菜、可可)、汽水和可乐(含有高量的磷酸会加速体内骨质流失速度)、肉类及加工食品、盐份过多的食物和烟、酒、咖啡因一样,促使体内骨质流失。

尽量从天然的饮食中摄取钙质

理想的钙质食物来源有牛奶和低脂乳制品、含骨鱼虾(如吻仔鱼、小鱼干、虾米)、绿色蔬菜(如花椰菜、甘蓝菜、芥蓝菜、苋菜)、酵母、黄豆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豆干等)、核果(如花生、胡桃、葵花子)、海带紫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D食物(如蛋黄、奶油、动物肝脏及蕈菇类换牛奶等)也有助于钙吸收。

多摄取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

镁、锌、铜、锰等矿物质对于骨质制造很有帮助。镁可以从全谷类、坚果类、深绿色蔬菜、海鲜和乳制品中充分取得;锌在牡蛎、蛋、肉类、坚果类中含量丰富;锰可从水果中的凤梨、全谷类、坚果类、深绿色蔬菜中获得;铜存在于肉类、动物肝脏、鱼贝类及坚果类食物中。

必要时以钙补充品补不足

卫生署建议成年人钙质摄取量每日为1000毫克,青少年则为1200毫克。其实只要每天喝2杯(共500 c.c.)低脂奶,加上2碟深色蔬菜,就可以供应身体80至90%的钙质需求。但国人外食习惯,加上忙碌常使人忽略营养需求,未能从一般饮食中摄取足够钙质,此时就可透过营养补充品来摄取钙。使用高剂量的钙片前应先询问过营养师。

本文出自和平国际《史上最完整专属女人营养学》


  该文章《预防骨质疏松症 补钙莫忘微量元素》由网友『如玉温良』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