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因素会导致脱肛 脱肛治疗最好的方法你要提前知道

健康新闻 2023-06-01 09:40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脱肛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见于小儿或是体质虚弱的人,而且脱肛会导致人们肛门出血、肛门潮湿等,所以人们要及时治疗脱肛。那么,常见的脱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一、脱肛的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
  此病多为气虚下陷,长时间腹泻不愈、久病卧床伤气、大便干结,均可以出现脱肛。治以补益中气,升提下陷。药用。便秘加熟军。可以针灸百会、长强,病久加足三里。
  2、保守疗法
  如果脱肛继发于便秘、腹泻等疾病,就要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病,原发病治好了,脱肛多能痊愈。治疗期间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侧卧位或仰卧位排便,小婴儿可直着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坚持1~2个月,多数脱肛可以痊愈。如改变排便方法后脱肛未愈则可行手法复位,用纱布折成厚垫,压住肛门,用粘膏将两臀拉紧粘牢,令小儿卧床1 ~2周,坚持卧位排便,多可痊愈。
  3、手术治疗
  (1)线状烙法。
  (2)纵切横缝术适用于Ⅰ度和Ⅱ度脱垂。
  (3)粘膜切除缝合术适用于肛管脱垂和直肠下部脱垂。
  (4)肛管直肠缩窄术适用于老年人和全身情况不好的不能做大手术的病人。
  (5)直肠前方悬吊固定术此术式为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用来修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最常见手术。
  (6)瘢痕支持固定术适用于I、Ⅱ度直肠脱垂,并伴有肛门松弛者,但对肠炎、痢疾、腹泻和肛门直肠急性炎症的病人,不宜使用。
  (7)肛门紧缩术适用于直肠脱垂并发肛门松弛和肛门失禁者,但对肛门直肠急性炎症、肠炎和腹泻等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8)注射法注射疗法主要是将药物注射于直肠粘膜下层,造成瘢痕,使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或注射到直肠周围,便宜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不再下脱。
    
     二、脱肛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治疗
 
    1、针灸疗法
  体针取长强、百会、合谷、足三里、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八髑等穴。小儿取百会穴用艾卷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耳针取直肠下端、神门、皮质下,捻转l~3秒钟,留针30—60分钟。
  梅花针肛门周围皮肤刺打,以增强括约肌及盆腔肌肉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
  2、饮食疗法
  黄芪蒸鸡黄芪50克,母鸡1只,食盐少许。母鸡去内脏、毛、爪,将黄芪填进鸡腹内,放在器皿中隔水蒸熟,放入食盐调味,分餐食肉喝汤,适用于中气不足证。
  升麻大枣猪肠汤升麻10克,大枣30克,猪大肠500克,食盐少许。升麻用纱布包裹,与大枣、猪肠同炖至猪肠熟烂,加入食盐调味。去升麻,分3次食大枣、猪肠,喝汤。适用于中气不足证。
  马齿苋升麻粥马齿苋200克,升麻10克,粳米50克,食盐或白糖适量。马齿苋与升麻同煎水去渣,放入粳米煮为粥,加入食盐或白糖调味。适用于下焦湿热证。
  栀子无花果泥栀子10克,无花果500克,白糖少许。栀子研为细末,无花果捣如泥后加入栀子末、白糖,随意服食。适用于下焦湿热证。
 
     三、便秘脱肛怎么治疗
 
    1、防便秘
  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常常给他们带来苦恼,并且引起一些疾病。便秘的原因很多,就老年人来讲,因活动减少,肠道蠕动缓慢;直肠肌肉萎缩,张力减弱,加上腹部肌肉减退,排便乏力,是产生便秘的主要原因。有的老年人饮水过少,食物过于精细而粗纤维过少,致使粪便体积较小,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粪便中水分过多吸收而形成。也有的是全身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便秘。有的老人对大便过分注意,认为每天必有一次大便,否则就焦虑不安、精神紧张,这样一来,反而引起胃肠功能失调,真的形成了便秘,要注意避免。
  2、防脱肛
  老年人因肛门括约肌等肌肉萎缩而致括约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脱肛,如患有痔疮者脱肛更为明显,有的在跑路或咳嗽后均可脱出,痔疮脱出如发生嵌顿可引起肿痛、行走困难,如发生感染可以引起全身不适。有脱肛者要积极治疗痔疮等肛门疾病,要加强肛门功能的锻炼。具体做法请参考肛门卫生之肛门保健运动。

     四、脱肛有哪些危害
 
  1、影响身体发育对于小儿脱肛患者来说,脱肛可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发育。
  2、感染是常见的脱肛的危害直肠脱出后病菌容易侵入肠道,引发肠道炎症、肛周皮下脓肿等等;
  3、粘膜充血水肿脱肛的危害还包括直肠反复脱出、回缩,容易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导致大便带血;
  4、肠套叠、绞窄、坏死直肠脱出后无法复位或者不能恢复原位,可能造成肠套叠等情况,严重者不排除肠梗阻的可能;
  5、粘液刺激由于直肠脱出,肠液流溢,容易刺激肛周皮肤导致肛门瘙痒,可造成肛门湿疹等疾病的发病这是常见的脱肛的危害;
 
     如果以上关于 脱肛的治疗  脱肛的饮食调理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