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始在于春 立春“五要五不要”原则

健康新闻 2023-06-03 17:41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保健养生也是如此,那么进入立春节气之后我们该如何养生呢?立春养生“五要”和“五不”原则是怎样的。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起生机蓬勃,是人体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将全年的养生保健比作盖房子,那么立春养生就相当于打地基。遵从立春“五要”和“五不”原则,可为身体这座“大厦”的牢固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春五要原则之——春养肝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因此,立春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立春五要原则之二—防旧病复发

“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立春五要原则之三—“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是民间一条保健谚语,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容易损阳气,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立春五要原则之四—春梳头养阳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立春五要原则之五—防“潮”病

立春开始回暖,空气中的水分渐渐增多,显得湿气很重。特别是南方的春天,雾霾、潮湿、闷热,给细菌的生长居提供了环境。所以要保证居室及办公室内的通风透气,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多晒晒被褥和衣服,晚上睡觉的时候要保持室内干燥透气。

春季气温多潮湿,女士们更要注意个人卫生,穿在身上的内裤一定要保持干爽。也要注意晾晒的衣服要在通风透气的地方晾晒,不让细菌滋长。此外可以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避免发生湿疹。

立春五不原则之——不“酸”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立春饮食应“省酸增甘”,考虑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因而不宜食用羊肉、狗肉、鹌鹑、海鱼、虾、螃蟹等酸性食物。

立春五不原则之——不“静”

立春起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于“动”,切忌“静”。

应该积极到室外锻炼,立春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立春五不原则之——不“怒”

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

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立春五不原则之——不“妄”

对于抵抗力低下,如中老年人,本来阳气相对不足,而立春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中老年人在立春应适当节欲。

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利用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十分有利,皮肤病网希望上述介绍给大家带来帮助。

立春五不原则之——不“睡”

在春日暖洋洋的阳光照射下,人体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容易导致大脑缺氧,进而招惹到“瞌睡虫”。但一困就睡,却对健康很不利。睡得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反而更疲惫。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