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沟通更有效
提到美国的种族问题,我们脑海里自然就会浮现出几百年来黑人和白人之间争斗的场面。谈到巴以冲突,眼前又会浮现出一幕幕恐怖袭击,人体炸弹,民不聊生的画面。不同民族之间仇深似海,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黑人何时可以真正获得平等的地位?巴以冲突何时可以化解?不同的群体之间能否实现和平友好的对话?世界何时可以回归平静?
幸运的是,2008年第二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让人们看到一丝皮肤病网希望。
人们普遍认为,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结果是消极的,不被人看好的,却并没有真正的科学实验去证实。人们为什么这样认为?这个看法是否正确?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DanielT。Gilbert招募了38名被试进行一个实验,告诉被试需要参加一个为期5天的群体间交流,而他们需要每天写一篇关于这个交流的日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是在实际交流前写日记,即他们记录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感受和行为,另外一组在交流后写日记,即记录自己实际的感受和行为。两组被试的日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群体之间实际交流并不如他们想象中那么消极,即实际交流的结果远远好于他们之前臆想的结果。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人们之所以将群体之间的交流想象得那么消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关注于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由于存在这些差异,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和另一个群体的成员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系列研究,发现当白人将焦点聚集在“他们和黑人是相似的”这一点上时,他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有效。
这个研究让人备受鼓舞。科学实验试图解释种族之间的鸿沟不是不可逾越的。沟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艰难,只要关注群体之间所共同的东西,以此为基础,沟通就可以变得积极有效。其实,生活在同样一个星球,作为同一个物种,不同种族的人们早已具备不可争议的共同点。悲哀的是,往往人们被彼此的差异蒙蔽了眼睛。“求同存异”是多么智慧的口号。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已经提供了可行的科学证据,还需要全人类来共同努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