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赏菊登高插茱萸(诗词里的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

生活常识 2025-04-14 16:49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在金色的秋日里,我们迎来了一个古老而富有韵味的节日“重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象征着最大的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寓意着长久与繁荣。这一日,登高赏菊、佩戴茱萸成为了我们共同的传统。

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文献记载。南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详细描述了重阳节的习俗:“九月九日,人们佩戴茱萸,食用蓬饵,饮菊花酒,以此祈求长寿。”这一习俗在南宋、北宋时期得以延续并发展。

重阳登高赏菊,菊花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如“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人们在这一天,纷纷走出家门,前往郊外。无论是仓王庙、四里桥还是愁台、梁王城等地,都成为人们宴聚的热门地点。

关于这些习俗的起源,有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其中,汝南人桓景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他跟随仙人费长房学习,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会有大灾厄。桓景按照仙人的指示,让家人佩戴茱萸并饮用菊花酒,从而避免了灾难。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重阳节习俗的起源。

“白衣送酒”的故事也与重阳节紧密相关。陶渊明在这一日无酒可饮,徒然在菊丛中徘徊。一位官府小吏带着酒来与他共饮,成就了名士风流的佳话。

历代诗词中,重阳节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诗圣杜甫留下了十多首重阳诗,记录了他的人生感受。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几个重阳节。比如在他四十二岁那年,居住在长安的他遭遇连日苦雨,无法与好友相聚共度重阳,只能独自感叹时光流转。他庭前的甘菊花因栽种太晚而无法采摘,寄托了他在当时境遇下的感怀。

后来,杜甫离开长安,在华州任司功参军时,又一次度过了重阳节。这一年,他来到蓝田崔氏的庄园做客,写了一首有名的重阳诗《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运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展现了杜甫淡定自若的风度。

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与情感。在这个金黄的季节里,让我们登高赏菊、佩戴茱萸,感受这一古老节日的魅力。让我们通过杜甫的诗作,体验他的人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愿我们身体健康,长寿久久。重阳佳节,自古以来便是诗词中的常客。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蓝田山水的壮丽景色,而这正好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在这短暂的美好时刻,让我们暂且放下忧虑,珍惜眼前的欢愉,因为谁也无法预测明年大家是否依旧强健。

昔日,在梓州城垣之上,杜甫遥望黄花酒,今夕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往日的欢乐时光已无法重现,追欢筋力已衰异,望远时的岁月亦相同。烽火之下,弟妹悲歌不断,朝廷仿佛远在天边,只能在醉眼中模糊地眺望。战火连天与关塞之愁,让诗人感慨万分。

杜甫的人生旅途历经曲折,从华州到秦州、同谷,再入川至成都,而后因战乱辗转至东川的梓州。他在重阳之日,常常独自饮酒,回忆昔日与家人朋友共饮菊花酒的欢乐时光。如今,白发如丝的他已无法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世路的艰难让他身心俱疲。每当登高望远,他都会想起十年前安史之乱爆发时的情景,国运与身世自那时起便飘摇不定。

漂泊在梓州和阆州之后,杜甫曾短暂地在成都的严武幕府中任职,但严武的离世使他再次漂泊到夔州。重阳佳节,他独酌杯中酒,抱病登台。特殊的地域、凄凉的猿猴叫声和远方的白雁南飞都让他怀念起家乡的亲人。而战争和衰老的双重压力更是让他倍感悲哀。

杜甫的《登高》一诗堪称七律中的极品,苍凉悲壮。前四句写景极为壮阔苍凉,悲秋之情自在其中。万里作客,百年独登,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悲哀。因病不能饮酒消愁,更显得其心情的沉重和无奈。

在杜甫的重阳诗中,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而离乱的岁月则更为长久。诗人在战火和动荡中漂泊,每每在重阳这一天怀念起以往的欢乐时光。重阳是秋天的节日,老杜的诗也充满了秋天特有的苍凉况味。读这些诗,我们更加珍惜和平时代的安宁与和谐,更加珍视身边的亲情与友情。让我们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共同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感受这浓厚的节日氛围吧!

上一篇: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