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菌落超标曝出乳制品背后“冷链不冷”
近期,光明乳业再次陷入舆论的风波,继“烧碱门”事件后,又被曝光其光面奶酪存在菌落超标的问题。对于这一状况,光明乳业回应称,问题主要出在流通运输冷链环节上,导致奶酪菌落总数超标。对于酸奶等保质期较短且需要冷藏的乳制品来说,冷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温度控制不当,就会导致乳制品变质。此次光明乳业的问题,无疑再次凸显了酸奶乳制品背后所面临的冷链挑战。
据了解,光明乳业生产的减脂奶酪及黄油在质量检测中出现了菌落总数超标的情况。对此,光明乳业回应称,这是由于产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受到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事实上,乳制品极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乳制品包装上会明确标明保存温度在0℃-4℃之间。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一些超市为了促销,直接将乳制品拿出冷柜展示,导致乳制品暴露在室温环境下,特别是室外温度高达二十多度时,酸奶等乳制品的表面会形成水气,进而加速变质。
深入分析后发现,导致酸奶等乳制品变质的主要原因在于冷链意识的缺失。在乳制品的加工过程中,生产环境和质量问题一般会受到严格把关,因此乳制品在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小。在成品后的运输过程中,尤其是从工厂到冷库、再到便利店或超市的多个环节,存在较大的风险。一些不正规的运输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间断性地关闭冷藏设备。产品从冷藏车搬运到冷库或超市的过程中,如果时间过长,也会导致乳制品变质。
造成这些“冷链不冷”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冷链控制标准和严格的温度级别要求,对流通运输企业的约束力不强,配套服务设施也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我国冷链产品的保存技术和标准尚属空白,公民对冷链冷藏的意识也不够强烈。
光明菌落超标事件暴露出我国乳制品行业在冷链物流方面的短板。为了解决这一安全隐患,我们必须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在乳制品方面,我国应制定严格的冷藏标准和相关责任制度,并严格把控每一个储存环节。尤其炎炎夏日,消费者在购买酸奶等易变质乳制品时更要提高警惕。在购买时选择冷藏的乳制品,并尽量在购物后立即放入冷藏设备中保存。避免长时间的室温暴露以免变质后被人体食用对健康造成伤害。只有加强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冷链管理,才能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