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藏传佛教为什么俗称喇嘛教-而
佛教在中国与西藏的深远影响及其喇嘛教的发展
众所周知,佛教在中国,特别是在西藏地区,有着极为广泛的传播和深远影响。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人们一般称僧侣为“和尚”,对年高德尊的僧侣则尊称为“长老”。而在西藏和蒙古等地,人们则尊称僧侣为“喇嘛”。“喇嘛”一词源于藏语,意为“上师”。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传播的佛教也因此被称为“喇嘛教”。
西藏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派系纷繁。据《西藏新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佛教就已经开始传入西藏。历经数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佛教与西藏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喇嘛教。
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妻子尼泊尔公主墀尊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开始信奉佛教。文成公主不仅带来了佛经和佛像,还拉开了佛教在西藏兴盛的序幕。此后,天竺僧人寂护、莲花生等也来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尽管在公元九世纪,佛教曾受到禁止,但在吐蕃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扶植下,它仍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到了十三世纪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等地区。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本教长期斗争、相互影响的产物。它的形成、传播和巩固,固然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但也因为它成功地将佛教教义和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情、民俗结合起来,赢得了广泛的信仰和认同。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喇嘛教形成了许多派系,主要教派有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和萨迦派(花孝)。
对于教育,喇嘛教极其重视且严格。僧侣们需要经过长达十二年的学习,才能成为“试验生”,再经过十二年的学习,才能具备在册为僧的资格。他们的课程包括祈祷、经文学习,以及以问答论难的形式检验修行功效。只有熟练掌握密法,取得“拉然巴格西”学位后,才能在密院中按年资升迁。
成为喇嘛并不容易,想成为有学问的喇嘛更是难上加难。民谚道:“吃喇嘛之食,须具铁颚。”这充分说明了其过程的艰辛。正是这样的艰辛,才铸就了喇嘛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厚的学识。
佛教在中国与西藏的文化融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喇嘛教则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和见证。它的形成、发展,既体现了佛教的智慧,也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