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回暖,预防登革热刻不容缓
登革热:警惕早期症状与防控风险
在温暖的季节里,随着蚊媒密度的逐渐上升,一种名为登革热的疾病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其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一般持续5-7天,伴随着剧烈头痛、肌肉骨骼疼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烧伴皮疹且血常规检查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指数降低等症状,这些都是登革热的典型表现。若出现突发高热、皮肤潮红、头痛肌肉骨痛等症状,市民应及时就医,不容忽视。
广东省疾控中心最近透露,2015年在全省设立了551个蚊媒监测点,监测结果提示全省存在14个登革热传播风险高的区域。广东省的登革热疫情以输入性散发病例为主,而广州首例本地感染病例比去年提前两个多月出现。随着气候转暖、雨水增多,广东省因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在增加。
对于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若市民有出行到东南亚等地区的计划,应特别留意当地的登革热疫情情况,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是否曾经到过东南亚等地旅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风险更高。国家登革热防控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分析,广东的气候特点适合蚊媒生长繁殖,而近期东南亚国家的登革热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一旦有输入性病例来到广东,加上蚊媒的存在,就可能造成登革热在本地传播。
更令人关注的是,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这样的病例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会显著增高。在去年的登革热“重灾区”白云区的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更是敲响了警钟。这名62岁的男性患者是4月4日发病的,他的病例也提醒我们,今年的登革热形势不容乐观,市民需提高警惕,做好防控措施。
目前,广东省已报告多起登革热确诊病例,其中广州本地感染病例和境外输入性病例均有发现。对于首例本地病例的感染来源,疾控部门正在调查之中,可能的因素包括近期的输入病例通过蚊媒传播,以及去年带毒蚊卵越冬后繁殖传播。
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做好个人防蚊措施,关注登革热疫情动态,一旦发现有相关症状,及时就医。也要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保持室内清洁,减少蚊虫滋生。只有我们共同做好防控工作,才能有效遏制登革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