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黑作坊猖獗 “正规军”受冲击经营惨淡
当嫩白的豆腐跃然餐桌,谁能想象其背后竟隐藏着令人作呕的生产环境?在这繁华都市的角落里,多达200家的豆腐黑作坊,犹如阴影般存在。而在我市,仅有三家正规豆制品企业艰难地挣扎着,它们的生存状态可谓步履维艰,岌岌可危。这不禁让人感叹:豆腐的正规军,为何斗不过黑作坊?
曾经,这个行业被人们视为朝阳产业,充满希望与机遇。然而如今,它却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行当,风险重重。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一行业遭受冷眼?经过深入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那些正规企业正饱受黑作坊的冲击,经营惨淡,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正规企业的日子尤为难过。负责人诉苦道:“这是个微利行业,投入巨大,再加上黑作坊的困扰,真的每况愈下。”以“福豆福”为例,这家企业是我市豆制品行业的佼佼者,最早获得QS认证,经营已近五载。企业引进了国内先进的豆制品生产设备,设备投资高达五百多万元,但依旧未能实现盈利,反而陷入亏损的泥潭。
负责人宿志强当初看准豆腐行业的巨大潜力,毅然投入所有精力与财力。随着经营的深入,他发现这条道路并非坦途。每斤黄豆的成本不断上涨,加上水电费、人员工资、销售成本等,每斤豆腐的成本已接近一元。而黑作坊的成本却极低,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掺杂其他成分,自产自销,每斤豆腐的成本仅在三角左右。正规企业的豆制品还需定期送检,健康检查等,这些都增加了生产成本。由于成本高,正规企业的放心豆腐每斤比黑豆腐高出三角到五角的价格。然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差距,让一部分市民选择了远离放心豆腐。
而这些黑作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正规的手续。据了解,我市近90%的传统豆制品由个体作坊生产。QS认证企业仅有三家在艰难支撑,其中两家已经倒闭。而那些黑作坊则普遍存在投入少、生产规模小、卫生状况差等问题。从事这些行业的生产者大多为外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卫生知识。他们在城乡结合部租用民房生产豆制品,卫生条件恶劣,生产工艺落后。这些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不禁让人心生警惕。而这些豆制品则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至消费者手中。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深思:如何规范这个行业?如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为那些正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共同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