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超市散装食品“真空地带” 猫腻:生产日期
随着气温逐渐攀升,超市中的散装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进入了消费者的视线。虽然《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已经实施了八年,但在实际走访中,却发现很少有超市能够完全达到规范要求。散装食品的管理现状依然显得“散漫”,食品的身份信息和卫生状况难以让人满意。
在乐天玛特的散装食品区,一款名为“健胃卷”的山楂制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记者却发现,这款食品的包装上竟然找不到生产日期,就连容器格里也没有任何标签显示食品的身份信息。面对记者的疑问,导购员只是模糊地表示,这些都是刚补充的货,生产日期她也不清楚。
在超市的即食散装食品区域,如简装零食、干果和大枣等,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不会过于关注生产日期。《规范》明确要求,散装食品必须明确标注包括生产日期在内的所有身份信息。
更让人生疑的是,有些超市即便在容器上贴有食品标签,其生产日期也显得颇为蹊跷。例如,在物美超市的干果区,各种食品的生产日期竟然都是同一天:今年的2月12日。这种巧合让人不禁产生疑虑。
除了生产日期的问题,“包装日期”被一些超市用来代替“生产日期”的现象更是普遍。按照规范要求,分装标签上应包含生产者的地址、生产日期等信息,但一些超市的散装食品标签却只有食品名称、包装日期、保质日期等。
除了上述问题,消费者在超市自行挑选、分装的散装食品现象也是规范中的“禁区”。规范要求销售的直接入口食品应有专人负责销售,并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同时设置隔离设施以防止消费者直接接触食品。在实际操作中,除了熟食区,多数散装区域并没有专人提供服务。超市为了顾客方便自选,一般会提供工具,但这无法保证消费者不与食品直接接触。
对于这些问题,业界专家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业务副总徐耿超认为,散装食品的标签信息不完整是超市管理的问题,应该尽快完善。他认为散装食品不符合超市的经营模式,未来会被包装食品所替代。他还指出,如果消费者对食品身份信息的标注有更高要求,那么这一程序可能由厂家来完成,届时超市销售的将不再是散装食品,而是包装食品。
超市散装食品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从超市的角度来说,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