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敲响警钟,让人们对餐桌上的食物产生了深深的疑虑。我们不禁要问,未来我们还能吃什么才能放心?我们的餐桌是否真的越来越不安全?针对公众的困惑,食品专家们给出了他们的解答。
回顾2012年的“明胶门”事件、方便面碗荧光物质超标等食品事件,胡小松教授指出,并非所有事件都是真实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些事件和观点未经过科学调查和验证就被轻易下结论,经过网络热炒后,被公众误读。“豆腐小葱、西红柿黄瓜、豆浆鸡蛋不能一起吃”等所谓的食物相克论,被胡教授斥为伪科学。同样,世卫组织从未评选过网络热传的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
胡小松教授以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问题:“专家一会儿说吃苹果要带皮因为营养丰富,一会儿又说不带皮因为有虫害。”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待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同。他强调,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是公众的信心。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严格,公众不必因为一些未经验证的事件而恐慌,应该继续好好吃饭。
在今天的“放心粮油宣传日”活动中,北京市粮食局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粮油知识的好机会。活动现场,市民们纷纷向工作人员咨询如何挑选大米、如何分辨大豆油是否转基因等问题。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并免费发放《粮油食品科普知识宣传册》,其中包括油脂、杂粮、米面等粮油产品的选购和食用基础知识。现场还有知名粮油品牌展示品种丰富、质优物美的产品,吸引人们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员还向观众讲解如何避免油脂摄入过多。例如,烧茄子时可以先用盐腌制茄子,滤出水分再下锅,先干煸,再加入油翻炒。这样的实用知识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但我们不必过分恐慌。通过了解科学知识,参与宣传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